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潮及思潮

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潮及思潮

  • 字数: 25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 作者: 孙宝山 著 著
  • 出版日期: 2014-12-01
  • 商品条码: 978750475397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3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从哲学到中国哲学及近现代哲学,对哲学的起源、中国哲学及近现代哲学的来源、形成、发展、变化以及研究方法、基本特点进行了简要的概括,以便对哲学、中国哲学及近现代哲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总体的把握;第二部分是中国近代哲学思潮及思想,一方面对经世思潮、改革思潮、维新变法、共和革命等中国近代思潮的发展变化脉络进行了梳理,另一方面又将魏源、龚自珍、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炽、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陈天华、邹容、章太炎、孙中山等中国近代具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分别置于这些思潮当中加以论述;第三部分是中国现代哲学思潮及思想,一方面对新文化运动、科学与玄学论战等中国现代思潮及其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张君劢、丁文江等相关的思想主张进行了论述,另一方面还对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唐君毅、牟宗三等具有独立完整体系的哲学思想专门加以详述。

本书虽为思想通史,但笔者还是力图在其中表达独立的学术见解,而不是满足于一般的平铺直叙。为了行文简洁、阅读方便,本书采用夹注形式,外文翻译文献和不常见中文文献列在书后的主要参考文献中。本书以大学本科以上的学生为主要学习、阅读对象,可以作为中国哲学史专业和非中国哲学史专业的教科书或研究参考书,对他们了解知识、拓宽视野、开启智慧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
孙宝山,原籍山东省泗水县,1968年9月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91年,获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学位。1991—1997年,先后在大连市人民检察院、大连经济广播电台工作。1997—2002年在日本留学,获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文献文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归国后,曾任东北财经大学文化传播系讲师。2006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南开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明末清初儒学研究。现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曾先后至英国伯明翰大学哲学、神学与宗教学系、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交流。在《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鹅湖》《哲学门》《国学研究》《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出版专著《返古开新——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中国哲学史选讲》两部。
目录
第一章从哲学到中国哲学及近现代哲学
第一节关于哲学的起源
一、第一位哲学家——泰利斯
二、“哲学”一词的提出
三、苏格拉底三师徒的哲学观
四、哲学的三特性
第二节关于中国哲学
一、“哲学”一词的引入
二、中国哲学学科的设置
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突出特点
第三节关于中国近现代哲学
一、从中国传统哲学到近现代哲学
二、中国近现代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
三、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基本特点
四、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分期
第二章中国近代哲学思潮及思想
第一节“经世思潮”及思想
第二节“改革思潮”及思想
一、改革的必要性
二、改革的最终指向
三、改革的现实目的
四、基本制度的改革
五、中体西用的论争
第三节“维新变法”思潮及思想
一、君主起源论的更新
二、对于“革命”的肯定
三、君主专制及传统伦理的批判
四、民主自由的主张
五、“仁通平等”“公德新民”的倡导
六、自由主义的引入
七、社会进化论的流行
第四节“共和革命”思潮及思想
一、“民族革命”思潮及思想
二、“民权革命”思潮及思想
三、“社会革命”思潮及思想
第三章中国现代哲学思潮及思想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
一、陈独秀的主张
二、胡适的思想
第二节科学与玄学论战
第三节梁漱溟的文化哲学和生命哲学
一、梁漱溟的文化哲学
二、梁漱溟的生命哲学
第四节熊十力的宇宙本体论
一、体与用的内涵及性质
二、体与用的关系
三、体与用的变化
四、对体与用分离的批判
第五节冯友兰的新理学
一、真际与实际的区分
二、理的新释
三、气的新释
四、人生境界
第六节金岳霖的本体论和知识论
一、金岳霖的本体论
二、金岳霖的知识论
第七节唐君毅的心灵境界论
一、心灵与境界的含义
二、心灵与境界的关系
三、心灵的三观与九境
第八节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
一、道德的形上学内涵
二、两层存有论
三、智的知觉
四、艮知坎陷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