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李泽厚美学思想与中国三次美学论争

李泽厚美学思想与中国三次美学论争

  • 字数: 43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宋妍 著 著
  • 出版日期: 2015-11-01
  • 商品条码: 9787561556504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7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目前,学术界关于李泽厚先生美学思想的评论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层出不穷,然而形成系统研究的论著并不多见。时下,美学界针对李先生本人的主体性实践美学思想以及以他为代表的实践美学的争论和探讨仍有方兴未艾之势。因此,系统地研究、分析和评价李先生美学思想体系在当今新一轮的美学大探讨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李先生的美学思想发端、发展于上个世纪的两场美学大讨论中,并从此在中国美学界占据了主流地位,以其为代表的实践美学阵营也日益壮大和日臻完善,在中国美学界产生了半个多世纪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时代环境的熏陶、丰富的理论资源的借鉴和吸收以及个人独特的学术探索,使李先生的美学思想在经历了三个时期的改进后趋于完善。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他提出了“自然的人化”、“积淀”、“主体性”、“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等重要范畴,建构了一个涉及美——美感——艺术三大块的理论逻辑框架,从而形成了一个既具有共时性又具有历时性的纵横捭阖的美学体系。综观他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和改进的全过程,尤其是贯串其美学体系始终的对审美的实践基础的坚持,对主体理性精神的追求以及其理论中所体现出来的坚实而又厚重的历史感等,他对中国的美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书系统探索和研究、分析和评价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理论逻辑架构,及其遗留下来的美学问题,具理论性、创新性,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作者简介
宋妍(1982――),福建泉州人,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文艺学博士,中华美学学会会员,福建省文艺家评论协会会员,福建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交响乐协会理事,泉州市交响乐团第一小提琴手。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在《东南学术》、《福建论坛》、《湘潭大学学报》、《烟台大学学报》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二十几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
第一节李泽厚美学思想概述
第二节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基本框架
第三节李泽厚主体性实践美学思想分期
第二章李泽厚早期实践美学思想概述
第一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李泽厚美学思想的缘起及其影响
第二节“实践”观点的萌芽与“自然人化”范畴的提出
第三节“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命题的提出
第三章李泽厚中期美学思想概述
第一节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学论争: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崛起及其影响
第二节“实践”观点和“自然人化”学说的深化
第三节主体性实践美学的建构
第四节“积淀说”的构建与新感性的确立
第五节李泽厚的艺术观
第四章李泽厚早中期美学思想所应对的挑战及其回应
第一节李泽厚早中期美学思想的矛盾性
第二节李泽厚早中期美学思想应对的挑战与批评
第三节实践美学内部对李泽厚早中期美学思想的调整与维护
第四节李泽厚如何应对其早中期美学思想所受到的挑战
第五章李泽厚晚期美学思想概述
第一节李泽厚美学思想的转向及其原因
第二节“人的自然化”的提出
第三节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
第四节巫史传统与儒道互补
第五节“情本体”的建设
第六章李泽厚晚期美学思想的矛盾性及其回应
第一节李泽厚晚期美学思想的矛盾性
第二节李泽厚晚期美学思想应对的挑战
第三节以批评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美学为中心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论争
第四节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
第七章评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美学思想体系
第一节李泽厚美学思想的理论缺陷与历史局限性
第二节李泽厚美学思想的主要成就及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