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法律与历史--体系化法史学与法律历史社会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法律与历史--体系化法史学与法律历史社会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谢鸿飞 著
  • 出版日期: 2012-06-01
  • 商品条码: 9787301204528
  • 版次: 1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法律与历史:体系化法史学与法律历史社会学》的目标是从历史材料中提炼出普遍规则。它对应于历史法学的体系方法与历史方法,即以历史中的法律素材为基础,建构法学与法律体系。众所周知,历史法学的劲敌是自然法,体系化法史学的基本观念也是,传统的自然法体系完全为玄思的产物,难免空疏不当,实用性匮乏,故法学应强调实证与科学。体系化法史学“六经注我”的研究特征虽然相当突出,但整体上依然是罗马私法体系化的结果。不过在潘德克顿法学一一概念法学这一华丽转身完成后,体系方法最终战胜了历史方法,“历史”在“体系”中已经荡然无存,“体系”完全成了自我演绎的封闭系统。“经由罗马法,但超越罗马法”的目标实现了:完全不依赖任何社会背景的、没有任何时空限制的一般民法(学)体系得以形成。体系化法史学最重要的硕果竟然是“民法自然法”!
内容简介
《法律与历史:体系化法史学与法律历史社会学》,本书主要研究三个问题:一是作为一种法学流派得历史法学派到底是什么;二是历史法学派与自然法学、理性法学、潘得克顿法学—概念法学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历史法学派与德国法学派之间的关系。本书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深入解释了历史法学派的核心观念与方法,从思想史与法理学的角度讨论这一流派的意义及其局限。同时拓展了中国民法学对外国法的研究,对于中国民法学界习以为常的一些概念作一些谱系学的考察。本书在实践上的意义主要在于为中国未来民法典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参考。
作者简介
谢鸿飞,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民法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法学会理事。1995年获法学学士学位(四川大学法学院),1999年获法学硕士学位(北京大学法学院),2002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法学、比较法学与法社会学。发表的主要论文有:《现代民法中的“人”》(《北大法律评论》),《追寻历史中的“活法”》(《中国社会科学》),《法律行为生效的“适法规范”》(《中国社会科学》)等。译著有:《美国法的变迁:1780—1860》(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损害与损害赔偿》(法律出版社),《欧洲侵权法:文本与评注》(法律出版社)等。
目录
导论
一、历史法学派与萨维尼的学术命运
二、历史、法制史与民法

上编 历史法学派的两种遗产
第一章 历史法学派的兴起
一、历史法学派的诞生
二、历史法学派与历史主义、浪漫主义
三、历史法学派与文化民族主义
第二章 历史法学的理论脉络
一、导论
二、欧陆历史法学的理论谱系
三、英美历史法学的理论谱系
第三章 历史法学派的洞见与“危险”
一、历史法学与自然法学
二、历史法学与社会契约论
三、历史法学与法律变迁
四、历史法学派的“危险”:从民族精神到国家精神
第四章 历史法学派的两种遗产
一、历史法学派的分裂:罗马法学派与日耳曼法学派
二、历史法学派的两种遗产

中编 体系化法史学
第五章 “体系”战胜“历史”
一、导论
二、历史法学派内在机理的矛盾
三、“体系”战胜“历史”的原因(一):罗马法的特质及其继受
四、“体系”战胜“历史”的原因(二):立法需求”
五、“体系”战胜“历史”的原因(三):神圣罗马帝国
第六章 体系方法的操作及其理论脉络
一、体系方法及其操作
二、从“决疑术”到“体系方法”:欧陆民法发展的线索之一
三、体系方法与历史方法冲突的调适:直观“
第七章 从潘德克顿体系到概念法学
一、潘德克顿体系的形成、
二、潘德克顿体系与日耳曼私法体系
三、从潘德克顿法学到概念法学
第八章 《德国民法典》与“德意志民法帝国”的诞生
一、《德国民法典》诞生前的德国社会
二、《德国民法典》的诞生
三、德国民法的体制中立:以《德国民法典》草案的批判为例”
四、“德意志民法帝国”的兴起

下编 法律历史社会学
第九章 法律历史社会学的历史观与法律观
一、导言
二、法律历史社会学的历史观
三、法律历史社会学的法律观
第十章 法律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一、语境方法
二、移情与理解
三、归纳方法
四、法律历史社会学方法的运用:以拾得物为例
第十一章 法律历史社会学的理论运用
一、导论
二、历史中的“活法”:“王氏之死”与清代民法
三、法律的功能替代物:原始人的“法”与中世纪共同体责任制
四、法律的变迁:刑法改革与美国法的变迁

结论
第十二章 法学的体系、历史与价值:以“买卖(不)破租赁”为例
一、法学的价值:基尔希曼与拉伦茨之争
二、《德国民法典》中的“买卖(不)破租赁”
三、“买卖(不)破租赁”中的体系、历史与价值
四、法学中的体系、历史与价值

参考书目
索 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