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陈纪平藏什么

陈纪平藏什么

  • 字数: 31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陈纪平 著 著
  • 出版日期: 2010-08-01
  • 商品条码: 978781118626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陈纪平藏什么》内容简介:策划家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家。策划源于一系列思想的无限展开,这些思想可以表现为创意、策划、策略、战略等多种形式,但其根本仍是策划家们对于社会、经济、文化、企业、产品、事物、形象等若干表象与本质的深刻认知和高度概括,是策划家们对其加以抽象、凝练、浓缩、升华、展开,得出不同凡响却又让人拍案叫绝的创新思维成果。
作者简介
陈纪平,浙江温州人温州博古斋,北京博古仁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博古仁和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因其创造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和民间收藏博览的奇迹,被誉为“民间传奇收藏家”、“中国民间收藏第一人”并相继获得“2005中华十大财智人物”、“2036中国最具影响力人物”、2037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十大杰出企业家”、“2038中国最具创意财富人物”、2009中小企业十大领军人物等称号多年来,陈纪平以温州博古斋为平台,凭借自己独到的鉴赏眼光、超前的收藏理念、过人的胆识和执着的敬业精神,历尽艰辛,成功收藏一大批从未见诸史书的“金镶玉”、“金包瓷”、“金包玉”等系列,工艺精、规模大、耗资丰,可谓华夏文明艺术精品,体现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主流脉络,填补中国实物历史研究空白
目录
篇前
他序:藏礼于器
自序:历史再现与再造的哲学思考
前言:文化震惊——有眼要识金镶玉
专稿
识破天惊
序篇
绪论:历史有多远就走多远
报告:金镶玉学学科创建报告

思想篇
【导语】极智穷思
第一章:观点文论形与神
【编者按】
第一节:天下第
1.陈纪平藏金镶玉礼器铭文初拓笺证
2.金包玉器的断代分析
3.鎏金银套装宋钧瓷藏品研究
4.鼎盛之前的发展和演变——温州博古斋宋代钧窑系列藏品研究
第二节:一脉相承
1.文物收藏与文化遗产的断想
2.从金包瓷的奇迹透视文化遗产
3.温州博古斋金包瓷收藏启示
4.谁来决定收藏品的价值
第三节:承前启后
1.明早期雪花蓝瓷器研究
2.掀起凤首瓶的盖头来
3.如何鉴定民间元青花
附:《考古的历史》
第四节:后继有人
1.打破陈旧观念束缚探索民间收藏之路
2.收藏可以更好玩
3.北京博古仁和拍卖有限公司
第五节:智慧收藏
问学陈纪平
第二章:两会提案国与民
【编者按】
第一节:2010年全国两会提案
第二节:全国两会提案关注文化遗产保护
第三章:思路话语知与行
【编者按】
金玉良言

卓识篇
【导语】卓尔不群
第一章:文物传奇鼓与呼
【编者按】
第一节:入选财智人物
第二节:晋京恳谈会
第三节:《文明》出特刊
第二章:文明记载动与静
【编者按】
第一节:传世之宝的惊奇发现
第二节:从考古发现看辽代金玉器
第三节:辽史简述
第四节:草原丝绸之路促进了盛世文明
第五节:大辽珍宝的前尘往事
附:《消失的宝藏》告诉你

历程篇
【导语】历久弥坚
第一章:诗魂
《谁收藏生命》
第二章:电影文学
【导演阐述】
《唤醒·前传》
上部:崛起紫禁城(节选)
第一场京城博古
第九场上海世博
中部:梦断法兰西(节选)
第二场巴黎的春天
第三场巧遇台湾陈
第四场初识拍卖
下部:难忘北大荒(节选)
第一场“五一六”骄子
第二场上山下乡去

创新篇
【导语】创意造言
第一章:北京博古城提案
第二章:华夏艺术银行提案
第三章:大学生民间文物收藏电视辩论赛预案

评论篇
【导语】众口一词
第一章:人言
第一节:从马未都到陈纪平
第二节:我所认识的陈纪平
第二章:刊载
第一节:中国民间收藏第一人
第二节:收藏界的中华骄子
第三节:佳德懿行珍藏历史
第四节:收藏民间散落的珍宝,是我活着的理由
第三章:报道
第一节:温州博古斋镇馆珍玩进京“朝圣
第二节:大情保文物大义爱中华
第三节:民间收藏是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生力军
第四节:执著的民间文物保护者
第四章:书写
第一节:收藏历史的拾遗者
第二节:收藏历史凝聚中华
第五章:大事记
第一节:2005年
第二节:2006年
第三节:2007年
第四节:2008年
第五节:2009年
第六节:2010年

尾声
承古开今
第一节:致国家文博收藏大学生的公开信
第二节:致全国产业文化上市公司的公开信
后记:收藏的不仅是文物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