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数字文化精粹

数字文化精粹

  • 字数: 24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英)文森特·米勒(Vincent Miller) 著;晏青,江凌,姚志文 编译
  • 出版日期: 2017-06-01
  • 商品条码: 978730247061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7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数字媒体行业作为一个大的新兴的前景行业已经给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信息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及前沿信息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方面的实力和产业水平,因此数字媒体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了支持数字媒体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在这种背景下,学界和业界都种新媒介文化品格和内涵,与传统的媒介文化异同在哪。产品定位为学术专著。本书是一本关于数字媒体的文化研究,详细探讨了对数字文化的核心概念、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受众体验。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数字文化的核心理论概念的阐述,数字时代的政治信任、隐私安全、信息沟、身份认同、社群空间等都有异于其他文化形态的特征,并且学习到问题的阐述角度和思路。
作者简介
文森特·米勒,兰卡斯特大学社会学博士,英格兰肯特大学社会政策、社会学和社会研究学院副教授,研究成果涉及社会学、地理学、社会政策和文化研究等领域,主要进行数字文化研究,出版《现代文化危机:媒介化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隐私和话语》(2016)。
晏青,博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媒介文化、影视艺术研究。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合著《电视文艺学》,主持广州市课题一项,参与省部级项目若干。
江凌,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文学博士,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访问学者,主要进行移动媒体、传媒文化等研究。在《编辑之友》《当代文坛》等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出版《穿越66号公路》。
姚志文,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教师,文学博士,主要进行大众传媒与国家治理、新媒体与文创产业研究,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等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参与多项课题研究。
目录
第一章数字媒体的核心要素
一、技术过程
数字化
网络化
交互性
超文本化/超媒介
自动化
数据库
二、文化形式
内容(或缺乏内容)
可变性
根茎
过程
三、沉浸式体验
远程呈现
虚拟性
拟象
心理学电影的仿真呈现
四、本章小结
扩展阅读
注释
第二章信息时代的经济基础
一、后工业社会对后工业社会理论的质疑
二、信息社会
三、后福特主义和全球化
四、信息社会与网络社会
网络结构
流动空间与永恒时间
网络经济和网络企业
五、虚拟经济、知识产权及知识
传播
虚拟货币
无形服务
虚拟产品
虚拟经济的特征
虚拟经济中的知识产权
信息封建主义
六、本章小结
拓展阅读
第三章媒介融合与当代媒介体验
一、技术融合
二、规制融合
三、传媒产业融合
媒介融合评析
四、融合文化和新媒体体验
跨媒介体验的产生
参与性媒介文化
集体智慧
五、生产者、消费者及“生产使用”
音乐数字化及其不满
“混搭”和数字文化中著作权的危机
数字音乐文化和音乐消费
六、本章小结
拓展阅读
第四章数字鸿沟:社会、政治及基础设施环境
一、“数字鸿沟”及“访问”
国内数字鸿沟
二、全球数字鸿沟
三、移动电话、接入以及发展中国家
经济原因
社会原因
立法原因
四、发展中国家移动通信系统的利益
五、本章小结
拓展阅读
第五章“每个人都在看”:数字生活中的隐私和监控
一、不断变化的隐私文化背景
作为法律建构的隐私:矛盾所在
二、数字监控:空间、痕迹与工具
数字监控的主要工具
国家监控工具
商业和私有数字监控工具
手机监控
三、监控的兴起:原因与发展
安全需求:监控与国家
监控、控制需求和政府机构结构技术
四、监控的商业需求和政治经济
经销和个人数据收集
数据库、数据搜索以及话语
个人档案的力量
数据库与个人档案:利与弊
五、为什么要关注受到监控的
社会
六、本章小结
拓展阅读
第六章信息、政治、颠覆和战争
一、信息政治中的政治语境
二、信息通信技术开启的政治
能见度
内部组织和动员
外部、合作和协调
弹性的组织和“聪明的暴民”
永恒的政治运动:一次性合作
一种网络公共空间
三、数字抗议: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激进主义
四、信息通信技术和主流政治
五、网络政治的另一条路:网络颠覆
网络战:作为以网络为中心的战争
作为信息战的网络战
作为间谍活动的网络战
作为商业破坏的网络战
作为关键基础设施攻击的网络战
附属性的攻击
六、本章小结
扩展阅读
注释
第七章数字身份
一、思考的对象:早期互联网研究和后结构主义
二、个人首页与个体的再中心化
三、个人博客,个体化与自我反射
四、社交网络、档案资料和网络身份
五、替身与身份
爱与亲密的后现代情境
网恋:亲密性的新形式
六、本章小结
拓展阅读
注释
第八章社会媒体与社区:空间、关系和网络
一、寻找缺失的社区:城市化、空间以及经验规模
二、社区、全球化、技术以及个人主义
三、“虚拟”社区:下一步是什么
虚拟社区的优点
虚拟社区的缺点
现实情况
四、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性以及网络化个人主义
网络社会回顾
网络化个人主义
关于网络的真相
技术、存在以及后社会性
语言、技术以及寒暄功能
五、本章小结
扩展阅读
注释
第九章人体与信息技术
一、人体、技术和社会
二、后人类
半机械人
信息1:有序主义和分离,或“肉体数据”
信息2:技术的化身,或“数据肉体”
三、技术、体现关系和“智人”体现关系和移动技术
四、本章小结
拓展阅读
注释
结论基础,超结构,基础设施
译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