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礼物

礼物

  • 字数: 29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旭 著
  • 出版日期: 2013-05-01
  • 商品条码: 978730121495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6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人文学科关键词研究》系列丛书以跨学科的原典梳理为分析线索和立论依据,从《意义》、《礼物》、《身体》、《行动》、《书写》、《法则》、《道说》、《焦虑》)、《倾听》、《动物(性)》等诸人文学科交叉概念入手,深入探究当代西方神学与人文学的内在关联、相互借鉴及深层对话,同时又从中国自身的学术处境和问题意识出发,试图把握当代西方思想的关键概念、核心命题和基本逻辑,其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学术文献等等涉及到当代中西方人文学科各个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相信此项研究对我国人文领域学术研究具有重大推进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礼物"这一人文学科跨学科的关键词,首先从礼物社会学与礼物经济人类学的层面上探讨了礼物社会的基本原则,然后从文化人类学的层面上探讨了社会交换体系以及文化象征体系的意义。接下来本书从哲学的正面上探究了礼物赠予的本体,即主体之外的本体,深入探究了海德格尔和列维纳斯的相关思想。最后本书集中讨论了过去十几年间西方思想界中最重要的事件,即德里达的礼物的解构与马里翁的"礼物现象学"之间的论战,揭示了礼物主题从社会学、人类学到纯粹哲学进而再到现象学与神学等领域的一个发展嬗变的思想谱系。
目录
总序  当代西方思想对传统论题的重构杨慧林
代序礼小义大杜小真 导论礼物的意义
第一节为什么要研究“礼物”?
第二节莫斯为“礼物研究”奠基
第三节列维斯特劳斯 泛化了礼物交换的文化象征维度
第四节巴塔耶从礼物耗费出发建立普遍经济学说
第五节哲学上的礼物赠予话语模式: 主体乃是存在或他者的礼物
第六节两种“后海德格尔哲学”: 解构主义与礼物现象学之争
第一部分礼物社会的考古
第一章礼物社会及其礼物经济:莫斯
第一节礼物现象之谜
第二节礼物社会与礼物交换习俗
第三节“夸富宴”与社会整体实在
第四节“礼物之灵”与物我群己的混融
第五节礼物社会的政治哲学
第二章礼物之灵与礼物之礼:列维斯特劳斯
第一节回赠的义务与礼物之灵
第二节社会交往体系及其无意识的文化象征之维
第三节社会交往实践中的“礼”
第四节上古节庆习俗是中国礼乐文明的史前史
第五节“礼”作为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核心主题
第二部分礼物的献祭与赠予
第三章礼物的献祭与耗费:巴塔耶
第一节礼物的献祭
第二节耗费的概念
第三节僭越体验中回归人的自由主权
第四章超人的赠予的德性:尼采
第一节超人的赠予与接受
第二节永恒轮回的教诲
第三节基于权力意志的道德谱系批判
第三部分礼物赠予的本体
第五章存在的赠予:海德格尔
第一节意志论形而上学遗忘了存在问题
第二节从“存在的意义”到“存在的真”
第三节无蔽的源初性经验
第四节存在的赠予事件
第五节物所聚拢的四维世界
第六章他者的赠予:列维纳斯
第一节存在论还是伦理学才是第一哲学?
第二节主体是他者的赠予
第三节他者是绝对他者的踪迹
第四部分礼物赠予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第七章礼物现象学:马里翁
第一节现象学的第三次浪潮
第二节被给予性的现象学原则
第三节礼物现象学
第四节礼物现象学的神学之维
第八章礼物的解构:德里达
第一节解构礼物
第二节礼物解构与礼物现象学之争
第三节弥赛亚性正义的礼物模式
参考资料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