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

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

  • 字数: 62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胡鞍钢 著 著
  • 出版日期: 2007-09-01
  • 商品条码: 9787302123651
  • 版次: 0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7
定价:¥7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回顾了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重点探讨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宏观背景、初始起点、发展条件和各类动因;从政治与经济两条主线闸述了建国初期到向社会主义转变、“大跃进”到经济重建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过干旱和历史联系,并对这段时期作了客观和历史的分析。 本书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和他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和探索的中国特色礼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即“中国之路”)的历史功绩,也总结了其经验和教训。 作为近年来国情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作者以翔实的资料和深入的研究引导广大读者历史地理解和重温“中国之路”的发腱轨迹、发展逻辑和发展特点。 本书系作者为清华大学研究生和公共管理(MPA)研究生讲授《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必修课)的参考教材,既是作者研究中国国情的重要成果,也是教书授课实践的心得体会。
作者简介
胡鞍钢 中国科学院一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获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曾担任哈佛大学和世界银行等多所世界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员。1991年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学者”。2001年获第九届(2000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2004年6月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经济学名誉博士学位”。作为中国国情研究(China studies)领域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国情、经济发展与发展政策。已正式出版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系列专著和合著共计47部,发表文章10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的国情与现代化 第一节 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 第二节 引起当代中国巨变的合力 第三节 中国基本国情与发展 1.国情的定义与限制因素 2.认识中国国情的重要意义 3.如何系统地研究中国国情 第四节 毛泽东等对中国国情的基本认识和概括 第五节 本书的分析框架 第六节 小结:中国现代化是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过程 第二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从趋异到趋同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纪录及其评价 1.中国人口占世界总量比重的变化 2.中国经济占世界总量比重的变化:U字形轨迹 3.中国的人均收入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变化:倒U字形轨迹 4.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变化: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 第三节 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背景 1.西方资本主义革命 2.世界现代经济增长轨迹(1820?1992) 3.决定世界及各国经济增长的因素 第四节 中国曾遥遥领先于西方上千年 第五节 中国经济衰落原因初探 1.中国经济衰落的已有解释 2.中国经济停滞的综合解释 3.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性努力 第六节 小结:中国从现代化的落伍者到现代化的追赶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第一节 中国进行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1.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文明基础 2.发动工业化的政治前提 3.后发国家现代化的政治条件 4.国家现代化的后发优势 5.中国特有的大国优势 6.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初期的“扩大缺口”现象 第三节 中国工业化的初始经济条件 1.中国发动工业化滞后于西方国家 2.中国经济发展起点十分低下 3.中国工业化基础十分薄弱 第四节 中国工业化的初始社会条件 1.中国的人口过快增长与劳动力过剩 2.巨大的二元经济社会 3.地区差异甚大发展不平衡 …… 第四章 从建国初期到“一化、三改”(1949-1956) 第五章 从“大跃进”到经济重建(1957-1966)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第七章 对毛泽东时代的历史评价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种政治运动一览表(1949-1976) 后记:向历史学习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