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城市张力—咖啡馆与生活方式的转型

城市张力—咖啡馆与生活方式的转型

  • 字数: 25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胡小武 著
  • 出版日期: 201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6412036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1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城市张力:咖啡馆与生活方式的转型》主要内容简介: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中往往缺少一种理论认知前提,在当代中国城市化社会问题高发的状态下,进一步认识城市化社会问题发生的原因及相关问题的社会属性尤为重要。哈贝马斯(也译为哈柏玛斯)的“合法化危机理论”为认识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理论认知模式对于正处于“城市社会来临的社会变迁”之中的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式,这一理论研究对于减少城市化建设中的失误也是不无裨益的。未来10~25年是“中国城市社会来临”的社会整体变迁期,这期间中国将有5亿~6亿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这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与地理变迁之一,这一巨大变迁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由此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农民流动问题、土地合理利用问题、城市拥挤问题、区域整合问题、地区差异加剧问题、城市人行为失范问题、城市贫困问题、社会阶层变迁问题、社会公平问题、房地产问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社会问题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由小到大、由隐性到显性、由局部到区域的发展态势,而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对相关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策准备并不充分。因此,在理论上进一步分析、挖掘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并在操作层面积极寻求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对策,十分必要。
目录
1 咖啡馆公共空间的生活议题
1.1 咖啡馆公共空间的多角度表达
1.1.1 思想的采购与多重意义的思考
1.1.2 咖啡馆的“社会学词条”
1.2 城市生活方式的空间诉求与理论研究
1.2.1 西方经典理论对空间与生活方式的论述
1.2.2 中国社会对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关注
1.3 城市张力演化中的咖啡馆空间
1.3.1 寻找咖啡馆主义的“主客体”
1.3.2 追踪咖啡馆主义的“线索”
2 咖啡馆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
2.1 大都市与精神生活的确立
2.1.1 有钱又有闲的中产阶层
2.1.2 异质性与孤独感并存的都市生活
2.1.3 消费社会的救赎
2.2 咖啡馆公共空间的区位与场所属性
2.2.1 古城南京的现代咖啡馆空间
2.2.2 咖啡馆公共空间的“绅士化”
2.2.3 大学与文化社区的空间延伸
2.3 咖啡馆的时尚符号与休闲品格
2.3.1 咖啡馆的空间环境
2.3.2 咖啡馆的格调品位
3 咖啡馆公共空间与生活方式主体
3.1 咖啡馆客的类型分化
3.1.1 咖啡馆与中产阶层消费客
3.1.2 咖啡馆与非中产阶层消费客
3.1.3 咖啡馆与原生态外籍咖啡客
3.2 咖啡客的职业与品位分化
3.2.1 职业分化与阶层认同
3.2.2 品位分化与身份认同
3.3 咖啡客阶层边界的匿名跨越与阶层内部的异质特征
3.3.1 阶层边界的匿名跨越
3.3.2 阶层内部的异质特征
4 咖啡馆公共空间与生活方式形态
4.1 城市休闲:追求时尚型现代城市生活
4.1.1 城市休闲的观念
4.1.2 城市休闲空间的社会认知
4.1.3 城市休闲消费的时尚选择
4.2 社会接触:城市交往方式的“场域”
4.2.1 城市商务交往的场所关系
4.2.2 个体社会化交往的公共空间选择
4.2.3 个体私密性交往的场所认知
4.3 社会观察:自我与他者的“匿名互动”
4.3.1 自我表现与社会规约
4.3.2 匿名观察与自我投射
4.3.3 日常生活与个体选择
4.4 社会参与:公共空间的在场
4.4.1 生活方式与社会参与
4.4.2 社会参与与公共领域
5 咖啡馆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
5.1 咖啡馆空间的“城市性”建构
5.1.1 公共休闲时间边疆拓展
5.1.2 公共交往空间边疆拓展
5.2 咖啡馆空间的文化意象建构
5.2.1 咖啡馆空间与西方文化隐喻
5.2.2 咖啡馆空间与场所文化符号
5.2.3 空间的组织建构与文化传承
5.3 咖啡馆空间与城市生活嬗变
5.3.1 日常休闲的沉溺化
5.3.2 空间场所的区隔
5.3.3 生活方式的庸俗化
6 城市公共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展望
6.1 城市公共空间的认知与展望
6.1.1 城市公共空间“场所文化”更新
6.1.2 城市公共空间“场域氛围”增强
6.1.3 城市公共空间“本土化”商业融合
6.2 城市生活方式的认知与展望
6.2.1 城市生活方式的个体化与个性化
6.2.2 城市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与便利化
6.2.3 咖啡馆公共空间生活方式的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跋:咖啡悟语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