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郅敬

郅敬

  • 字数: 145.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李阳 著
  • 出版日期: 2016-01-01
  • 商品条码: 9787111513988
  • 版次: 1
  • 开本: B5
  • 页数: 198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郅的退役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再也看不见华丽的舞步,看不见柔和的手感,看不见对篮球的那份精益求精、不放弃、坚忍,以及挚爱。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我希望能够以旁观者和亲历者的角度,通过一个一个的故事,还原一个尽量真实的王治郅,一个人们未必知道的王治郅。书里有大郅的童年故事,有他成名前的天真,有他成功时的泪水,也有失败时的汗水。其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也有一些已被淡忘的故事,我将它们整理出来,留作纪念,当做送给所有关心喜欢王治郅的人们的一份礼物。
作者简介
李阳,毕业于靠前高等体育学府——北京体育大学传媒系,毕业后投身篮球媒体行业。曾在靠前篮球专业媒体《篮球先锋报》任职七年,常年游走在大江南北,对CBA(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进行深度报道。
2006年王治郅回国,李阳作为八一队的跟队记者,长期跟随王治郅和八一队一起比赛、训练、生活,了解了许多王治郅不为人知的故事。
目录
序 中国人王治郅(苏群)
自序 与青春有关,与岁月无关
王治郅数据全纪录
第一部分 追风少年恰年少
(1) 打篮球因为没鞋穿
(2) 爸爸买的变形金刚
(3) 他被八一队截和了
(4) 三年三大步
(5) 震惊全世界
(6) 兵败利雅得
(7) 第一个国产扣篮王
(8) 姚王争霸 宿命对决
(9) “移动长城”的乐与怒
(10) 大洋彼岸梦想起航
(11) 独在异乡为异客
(12)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
第二部分 救赎之旅 圆梦之旅
(13) 大郅回来了
(14) 沙漠里喝到的第一口水
(15) 闪耀多哈亚运会
(16) CBA最亮的那颗星
(17) 室友阿的江
(18) “军粤大战”一触即发
(19) 现实版王者归来
(20) 拼命三郎的谢幕演出
(21) 孩子的事,天大的事
(22) 最忙碌的一个夏天
(23) 差点叩开欧洲大门
(24) 王朝的落日余晖
(25) 一声叹息
(26) 圆梦了还是有遗憾
(27) 急速坠落的火箭
第三部分 老男孩的坚守
(28) 津门惨案
(29) 第一次当队长
(30) 中国篮球的过路石
(31) “江湖骗子”邓华德
(32) 老男孩的12块金牌
(33) 他的时代就要过去
(34) 迟到的姚明球衣
(35) “泡面教练”许载
(36) 下地狱?上天堂!
(37) 最后一场还能扣一个
(38) 王的告别
摘要
中国人王治郅中国人,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经历,一种感受。
    中国人了不起,但也不容易,大郅符合这三个字。
    很多外国人——比如美国人——是相当个体化的,而中国人是群体化的。个体化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的成长、奋斗、结果,基本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与造化,群体化则不然,你除了要个人努力,还得看周遭环境,所处的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达到的高度。
    中国人像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呀飞,飞得比天还高,但终究摆脱不了地心引力。然后再飞,再掉下来。
    所以,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一开始就劝人不要飞得太高,或者不如栖集枝头,收起翅膀,看别人飞,看别人不停地掉下来。
    篮球场是一个充满想像的世界,如果你有足够的天分,人们就会想像你能飞多高,这种想像充满了理想化的色彩,潜意识里把NBA的天空当成中国篮球的天空。实际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各自有各自的天空。
    我最早听到“王治郅”这个名字,是在1994年。当时我去旁听国家体委(现在的体育总局)关于广岛亚运会备战的汇报,二司司长杨伯镛是主管领导,他问中国男篮主教练蒋兴权,中国队能不能确保金牌。老蒋指导是老派人,一是一二是二,列举了不少困难。杨伯镛顺口说:听说王治郅在青年队练得不错,要好好培养。
    当时,大郅还不到17周岁。他在两年多以后,被宫鲁鸣选进了中国男篮,去了亚特兰大奥运会。
    李阳在这本书里记录了大郅成长的不少细节,其中就包括他在奥运会上一鸣惊人。大郅虽然一直效力八一队,但他是典型的北京孩子,大院子弟。北京孩子分两种,胡同里的,大院里的。大院就是各种部委机关的家属区,大郅的父母亲都属于北京体工大队,南城的先农坛是他的“大院”。但他进入专业队后,却成长于北京西北郊的红山口,那是八一队的基地。因此,他身上汇集了三种特征:北京人的爽朗、幽默和叛逆,大院子弟的优越感,军人的守纪本能。
    你可能会说,大郅在美国打球,后来出那么大事,怎么会守纪呢?李阳这本书没有详细记录那个事件,但我是亲历者,可以作证,当时大郅的一举一动都是汇报给篮管中心和八一队的。他想去打小牛队的夏季联赛,因此跟信兰成请假,晚半个月和国家队汇合。当时的国家队还没有给谁开过绿灯,信兰成不是不同意,而是说,按规定是打完美国的比赛就得回来,但你别让媒体知道了,拿这个事炒作。小牛队没有拿到大郅可以打夏季联赛的确认,也就不敢让他代表小牛队打夏季联赛,于是大郅就去洛杉矶加入了快船队的夏季联赛队。但就在这半个月中,美国一个女记者刨根问底,小牛队只好说我们不知道。
    现在我们巴不得周琦能出去马上出去,因为时代和环境不一样了。后来姚明、大巴都在国家队集训的时间上受到优待,都是因为大郅那件事,要搁现在,网络一起哄,大郅就顺理成章地打他的夏季联赛,然后回来参加集训,两不耽误。但十几年前,这是不能想像的。
    换作任何一个人,受那样大事件的打击,不可能东山再起,但大郅在2006年回国,代表八一队夺冠,2008年奥运会上表现出众,2010年在广州亚运会挂着12枚金牌接受顶礼膜拜,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那是因为大郅读书。爱读书的运动员,思考和见识很容易超越他人。关键是大郅爱读古书,读历史,看过去的老事儿,这和看杂志读报纸又不一样。他喜欢读《明史》,因为现代中国人的处世、交往,大部分规则都来自明朝。
    喜欢读历史,读明史,把大郅变得比中国人还中国人。他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以前大郅是个典型的北京人,骨子里有优越感,喜欢较劲。现在他跟谁都不较劲,不勉强,特别淡。大伙儿把金牌一股脑儿都挂他脖子上,他也高兴,但摘下金牌,这都不是事儿。该到了退役的年龄,打不动了,上西藏打表演赛,还把心脏病勾起来了,但没说让退役,那就不退役,让上场就上场,让当教练就当教练。
    在这个打电话除了老板就是推销的年代,大郅连微信都没有。
    他曾经想飞呀飞地飞得很高,但掉下来了,现在收起翅膀,栖集枝头,像个真正的中国人那样,看别人飞,掉下来,再飞。
    《篮球先锋报》总编辑著名篮球评论员苏 群与青春有关,与岁月无关与其说这是一本王治郅的传记,不如说这是一个有关青春的故事。
    从1994年崭露头角开始,王治郅在篮坛活跃了二十年,这是他最好的时光,当然也是我最好的年华。
    我和大郅认识的时间不算早,只赶上他职业生涯的下半场。2006年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我就在苏群老师主管的《篮球先锋报》工作,一口气干了八年,直到2013年底才离开了这家单位。
    我和大郅的初次见面,是2006年的夏天。他刚从美国回来,是所有篮球人追逐的焦点,而我只是一个干入行的新人。我对大郅的第一次采访,是在北京西北四环的空军指挥学院。说来也巧,王治郅重回国家队的第一步,正是从军营开始。
    在那段时间,王治郅就是体育界最热的话题,球迷想看他所有的新闻,媒体则一股脑扎在周围,生怕漏掉一个字。王治郅带来的这股热潮,席卷整个中国篮坛。2006年多哈亚运会,王治郅犹如天外来客,为中国队摘得金牌。同年在日本的世锦赛,他又成为姚明最得力的帮手,把中国队送进16强。
    我和大郅的接触并不是很顺利。刚开始他不怎么理我,因为我不懂篮球,问题也不够专业,我和他并没有什么可聊的。不过我有一个笨方法,磨。花时间研究历史,这是磨自己;逮着机会就问,这是磨他。有一次大郅靠在床上按摩,队医说:“有什么好问的呀,喝着咖啡坐电脑前动几下鼠标不就完了。”
    我说别人怎么写我不知道,至少我不会编。现在想想那时也真是不懂事。
    还有一次,大郅从多哈拿了亚运会金牌回来,好多媒体都想做采访。大郅比较低调,什么都不想说,上了球队大巴就走了。我在体育总局等了一下午,捧着头天晚上凌晨两点才写好的采访提纲,一直追到门口。
    回到家,大郅正和家人团聚,我“不合时宜”的打电话过去。没想到大郅很耐心,和我聊了20分钟,讲了不少在多哈的趣事。
    此后的几年里,大郅参加的每一届大赛,我都有经历,也一直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尽量去记录和还原事情的真相。一个篮球前辈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球员有三类,一类是姚明,一类是大郅,剩下的是第三类。
    王治郅身上有很多个第一,因为这些光环他被国人熟知。可国人对大郅的喜爱,并不仅仅是他取得的成绩,更多的是他的经历、努力和对篮球的态度。特别是在职业生涯的末年,每次看大郅打球,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相信这只不是我个人的感受。
    2014年,王治郅终于卸下戎装。这个时候我已经离开了《篮球先锋报》,离开了媒体行业。没能在现场见证大郅的最后一场比赛,是我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
    从2006年到2014年,王治郅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完美演绎了他球员时代的下半场。而我也度过了自己最快乐也是最宝贵的一段时间。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怀旧奢侈的年代,人们遗忘的速度比以前快得多。不管任何人任何事,只要过了保质期,都会迅速被遗忘被消失。
    也总有些事,是不能被忘却的。
    于是我选择写下《郅敬》这本书,写下我所知道的大郅和他的故事。并不是为了名利,只是为了不被忘记。
    这应该是关于王治郅的第一本书,时间跨度从大郅的童年到中年,基本上涵盖了大郅的球员时代。因为个人资历有限,并不能保证本书的每一个细节都100%准确,但我可以保证在历史的某个时刻,这些事情就是这么真实的发生了。
    为什么大郅的第一本书,是我来完成?其实像王治郅这样的运动员,出几本传记是很容易也是很平常的事。就是媒体圈内,比我更适合写大郅的也大有人在。只能说大郅比较低调,他只是喜欢篮球,并不是为了名和利,所以当各路出版社和圈内大咖找到大郅,他都是摇摇头。
    所以当我找到大郅,他跟我说的同样是“没什么可写的”。我之所以还是坚持写下来,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只是因为有些事不能被忘却。
    谨以此书送给大郅,送给我自己,也送给每一个喜欢篮球喜欢大郅的人。
    作者 李阳2015 年 11 月 于北京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