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射频可调谐器件及子系统的建模.分析与应用

射频可调谐器件及子系统的建模.分析与应用

畅销优选的经典著作!顾其诤先生于麻省理工学院、罗克韦尔、诺基亚科研与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详尽论述通信系统中的射频可调器件设计原则与实践
  • 字数: 402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美]顾其诤(Qizheng Gu)著杨国敏译 著 杨国敏 译
  • 出版日期: 2019-04-01
  • 商品条码: 9787302513520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65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可以作为射频可调谐器件、电路和子系统的设计指南。书中系统描述了射频可调器件和基于网络的创新建模方法,并提出了可调谐算法、自适应匹配控制方法、新颖的滤波器频率自动控制环路。同时,书中还根据无线通信的实际应用环境,提供了设计和开发可调谐射频电路、射频网络和射频前端的必要基础知识。全书主要内容如下: 讨论了射频可调谐器件和子系统的表征、建模、分析和应用; 讨论了使用射频可调谐器件和子系统的方法; 讨论了射频可调谐器件中的MEMS可调电容,并给出了应用方法; 论述了采用解析的方法来提供数值解与闭式解; 给出了可调谐器件和基于网络的创新建模方法、新可调谐算法、自适应匹配控制方法、新颖的滤波器频率自动控制环路。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射频可调器件、射频可调电路和射频可调子系统的建模方法、分析和应用。书中系统论述了射频可调谐器件和网络的建模方法,并提出了新可调谐算法、自适应匹配控制方法、新颖的滤波器频率自动控制环路。同时,本书还根据无线通信实际应用的环境,提供了设计和开发可调谐射频电路、射频网络和射频前端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本书适合电子工程、通信工程和微电子学等方向涉及射频电路与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的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美] 顾其诤(Qizheng Gu) 曾获复旦大学学士学位,后在日本获博士学位。1983—1993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研究科学家;1993—1998年在美国太平洋通信公司和美国罗克韦尔半导体系统等机构工作,主管射频系统设计和整机集成;1998—2006年在诺基亚移动通信公司任技术院士(Technology Fellow);2006—2013年在美国WiSpry公司担任射频系统设计部主管。
目录
章绪论 1.1BST变容二极管 1.2基于SOI/SOS开关的数字可调电容器 1.3MEMS可调电容器 1.4一些可调电容器指标的讨论 1.4.1线性度指标 1.4.2射频功率处理指标 参考文献 第2章射频可调器件特性 2.1串联的单器件 2.2并联的单器件 2.3射频可调电容组成的网络 2.3.1无集总电感的网络 2.3.2有集总电感的网络 附录CF,min和CF,max的推导 参考文献 第3章射频可调器件与网络的电路建模 3.1电路建模的理论背景 3.2建模方法 3.2.1所有可调电容在Cmin状态下拟合S参数的幅频响应 3.2.2在C1=C1,max或C2=C2,max其余Ci=Ci,min状态下拟合S参数 幅频响应 3.2.3在C3=C3,max或C4=C4,max其余Ci=Ci,min状态下拟合S参数 幅频响应 3.2.4所有可调电容在Cmax状态下拟合S参数的幅频响应 3.2.5更高频带建模概要 3.3模型准确率的验证 3.4串联和并联可调电容的建模 3.4.1可调串联电容的建模 3.4.2可调并联电容的建模 3.5MEMS调谐器在低频带的建模 3.6集成MEMS调谐器在宽频带的建模 参考文献 第4章非线性分析 4.1射频可调器件非线性的根源 4.2并联可调电容的S21 4.3IP2和IP3的定义及可调电容测试装置 4.4射频可调电容IP2和IP3的公式推导 4.5MEMS可调电容IIP2和IIP3的估算 4.6二阶和三阶谐波成分的估算 4.7多级射频可调器件的非线性 参考文献 第5章可调匹配网络 5.1阻抗匹配的基本知识 5.2指定可调匹配网络的方法 5.2.1指定阻抗匹配的性能 5.2.2指定射频功率处理能力 5.2.3指定线性度的要求 5.3可调匹配网络的设计 5.3.1设计考虑 5.3.2具有宽可调范围新可调匹配网络的设计 5.4可调匹配网络的一些分析 5.4.1数字化电容值对匹配性能影响的分析 5.4.2可调电容误差对匹配性能影响的分析 附录1相对转换增益ΔGT公式推导 附录2TMN中RTG计算的MATLAB代码 参考文献 第6章匹配网络可调与控制方法 6.1可调匹配网络的最优可调 6.1.1单频扫频的最优可调 6.1.2双工频率对可调 6.1.3频带可调 6.2可调π形网络分析调谐算法 6.2.1可调网络阻抗匹配的主要参数 6.2.2常用于算法的复合元件 6.2.3用于理想匹配的公式和主要的可调算法 6.2.4最佳匹配的公式和可调算法 6.2.5计算和仿真结果的比较 6.3可调电容桥接的双π形网络拓扑结构的可调算法 6.3.1转换成等效π形网络 6.3.2可调算法的讨论与改进 6.4可调匹配网络自适应控制的新方法 6.4.1基于自适应控制算法的系统描述 6.4.2自适应控制环的关键模块 6.4.3自适应控制环原型的实现 附录1单频可调算法的MWO代码 附录2双工频率对可调算法的代码 附录3频带可调算法的代码 附录46.2节中的公式推导 附录5可调算法的MATLAB代码 参考文献 第7章可调滤波器与滤波频率自动控制环 7.1可调SPSZ陷波滤波器 7.2简单的可调带通滤波器 7.3可调SVD滤波器 7.3.1MEMS可调SVD滤波器原型的电路拓扑结构和射频性能 7.3.2SVD滤波器线性度要求的分析 7.4可调滤波器频率自动控制环 7.4.1数学模型和公式 7.4.2仿真模型和闭式解的验证 7.4.3频率自动控制环的性能 7.4.4陷波滤波器控制环实现的实例 附录1陷波滤波器传递函数的推导 附录2频率控制环一阶差分方程的推导 附录3频率控制环二阶差分方程的推导 附录4频率控制环的MATLAB代码 参考文献 第8章可调天线 8.1可调小天线的基础知识 8.1.1描述天线的基本参数 8.1.2可调小天线的主要限制 8.2手机使用的可调天线 8.3可调双工天线 参考文献 第9章其他一些知识 9.1用于去嵌入测量数据的测试架构的S参数矩阵 9.1.1简介 9.1.2从测量中推导的S参数 9.1.3去嵌入网络矩阵 9.1.4去嵌入的数学描述 9.1.5一些探讨 9.2一些转换公式和网络元件或参数提取的计算 9.2.1一般CBDPN到π形网络转换公式 9.2.2由S参数测量值得到的T形网络元件的计算 9.2.3由S参数计算并联电容的公式及Q参数 9.2.4由S参数计算串联电感的公式及Q参数 9.3网络输出端口用于天线阻抗匹配的莫里调谐器的阻抗转换公式 9.3.1简介 9.3.2转换部分的S参数 9.3.3对给定天线阻抗所定义莫里调谐器的阻抗转换公式 9.3.4一些讨论 9.3.5在TMN输出端口参考平面设定所定义负载反射系数的验证 9.4LTE/LTEA频带规划 9.4.1FDD LTE/LTEA频带规划 9.4.2TDD LTE/LTEA频带规划 附录1一般CBDPN到π形网络转换 附录2由S参数测量值计算T形网络的元件 附录3由S参数测量值计算并联电容和Q值 附录4由S参数测量值计算串联电感和Q值 参考文献 术语表
摘要
移动电话通信的频带已经增加到40多个,因此射频(radio frequency,RF)可调器件,如钛酸锶钡(barium strontium titanate,BST)变容二极管、由绝缘体上硅或蓝宝石上硅(silicononisolator/silicononsapphire,SOI/SOS)开关和金属—隔离—金属(metalisolatormetal,MIM)固定电容器组成的数字可调电容器(digitally tunable capacitor,DTC),以及微电机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可调电容器等,都在手机和无线收发机的可调射频前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射频可调器件和相对应的子系统,如可调匹配网络和可调谐滤波器,在手机射频前端中的应用都相对比较新颖。为了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些新的可调器件和子系统,必须先给出它们的特征描述和精确模型。大多数通用的仿真软件工具都有完成上述工作的潜力,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正确的方法来指导这些软件的使用。本书对射频可调器件和子系统进行表征、建模、分析和应用的方法进行了讨论。需要强调的是,本书重点研究的是使用这些可调器件和子系统的必要方法而不是射频可调器件本身。 现代的仿真软件工具都非常强大,但是仍然有不足。在使用特定的工具来设计和/或模拟MEMS可调电容器时也会产生误差,有时候可能高达20%。另外,想要用软件直接而精确地对复杂的可调电容器阵列进行建模是非常困难的。本书介绍了对射频可调器件和子系统进行表征和建模的精确方法,因此可以得到它们的精确特征和模型。 近年来,由于众多强大的软件模拟工具的支持,人们在研究、学习和设计工作中偏向于仅依靠软件模拟工具而忘了如何在研究、学习和设计工作中使用解析分析方法。然而,如果工具使用者没有先验知识,对仿真过程中的物理意义并不理解,那么就很难判断出其软件模拟得出的仿真结果是否准确。另外,仿真过程(如优化)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并且仿真结果也无法应用于实时系统。本书中很多方法都基于解析分析,对一个器件或系统的解析分析必须基于我们已经对器件或系统有清晰的物理图像的认识。解析方法得出的结果往往是闭式的公式或解,而且结果的计算一定是能够正确进行的。此外,基于闭式的公式进行的计算或模拟很快速,所以在实时系统中可以接受,例如匹配网络适应性控制和滤波频率自动调谐环路。在解析方法中,闭式公式或解的计算可能仅需使用通用的Excel的电子试算表而不需要昂贵且复杂的软件工具。 本书是在众多同仁的帮助和鼓励下完成的,在此我要向他们表达最真诚的感谢和敬意。我要感谢Dr. Bjorn Bjerede的鼓励,对整本书稿的检查和有价值的技术帮助。我也要感谢Wispry公司的首席和创办者Mr. Jeffrey L. Hilbert,提供给我从事可调射频领域的工作,并且在书稿修订方面给予了重要的意见。还要感谢我的前同事Dr. Javier R. De Luis,在初始化MATLAB代码和模拟脚本上给予了协助,以及在本书的7.1节、8.2节和8.3节做出的主要贡献。感谢我的前同事Dr. Arthur S. Morris 和 Mr. Victor Steel,向我分享了他们的可调射频知识和技术讨论。最后我也要感谢Mr. Ulrik R. Madsen在7.3.1节做出的工作。 另外,我想向UCSD的Peter Asbeck教授和布朗大学的Lawrence Larson教授表示敬意,感谢他们对本书的审查和所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执行编辑Mr. Charles B. Glaser和他的助手Ms. Jessica Lauffer的支持和建议。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对我的理解、耐心和毫不动摇的支持。 San Diego, CA, USAQizheng Gu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