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绝命后卫师

绝命后卫师

  • 字数: 364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 作者: 钱林森 著
  • 出版日期: 2016-10-01
  • 商品条码: 978750513947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0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长征期间,红三十四师作为红军的后卫部队,担任着在长征路上掩护红军主力部队突围的任务。1934年10月―12月,为了突破国民党军的四道封锁线,由闽西客家子弟组成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与数十倍之众的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在掩护主力红军突破第四道湘江封锁线的惨烈战斗中,红三十四师6000余人全军覆没。他们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气壮山河的伟大篇章!
电视剧《绝命后卫师》是中央宣传部确定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重点创作电视剧项目,小说由同名电视剧改写而成。钱林森著全书以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红三十四师作为故事的原型,将史料和艺术相互结合,重现红三十四师广大指战员在生死存亡时刻顾全大局、英勇战斗的壮烈场面,展示闽西儿女为革命流尽很后一滴血的赤胆忠心,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
作者简介
钱林森,1955年出生,笔名伍牧,浙江临安人。国家一级编剧,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浙江省电影家协会理事。
戏剧作品《金凤与银燕》获全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浙江省“鲁迅文艺奖”;电视剧作品《长沙保卫战》获俄罗斯靠前6届靠前电视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很好作品奖;《契丹英后》获全国飞天一等奖;《李小龙传奇》获全国飞天二等奖等。
目录
第一章 血海突围
第二章 绝命情报
第三章 临危受命
第四章 情系千里
第五章 千里寻亲
第六章 狂风乍起
第七章 踏上征途
第八章 突破信丰河
第九章 继续西进
第十章 血肉屏障
第十一章 喋血宁远
第十二章 出奇制胜
第十三章 勇者必胜
第十四章 绝命后卫
第十五章 红色火种
第十六章 余音不绝
后记
摘要
序言·铁血柔情  浩气长歌

张胜友/文

长征,不仅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壮举;长征精神,已然升华为中华民族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的民族精神。
我家乡福建闽西的一支红军部队——红34 师,即在长征路上演绎过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大戏。
闽西辖八县:长汀、上杭、永定、连城、武平、宁化、清流、明溪,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红34 师是即由地方武装整编而成的一支红军主力部队,全师6000 余人,几乎清一色闽西子弟,其中仅永定县的入伍战士即多达2000 人之众。他们绝大多数为客家人,堪称一支骁勇善战的“客家军团”。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1934 年10 月18 日,红34师悲壮地挥别故乡,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这支英雄部队曾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中屡建奇功,长征路上更担负着最为凶险的殿后作战任务。金戈铁马,步步惊心,突破国民党军布设的第四道封锁线时,在掩护主力红军强渡湘江的惨烈战斗中,红34 师孤军奋战恶斗、全军覆没,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气吞山河的壮烈篇章。
1934 年12 月1 日,湘江战役生死攸关的一天。胜,则红军血脉尚存;败,则革命火种将熄灭在湘江。空前残酷的战斗持续至黄昏,红军的鲜血染红了滔滔江水,中央机关纵队和红军主力大部队渡过湘江西行而去。经此一役,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 万余人锐减至3 万余人;而在这场殊死搏斗中,红34 师则永远长眠在湘江东岸了……
岁月悠悠,这段史实鲜为人知,更让人不忍卒读。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福建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袂拍摄了30 集电视连续剧《绝命后卫师》,即将由中央电视台隆重播出;编剧钱林森自己已改编的同名长篇小说《绝命后卫师》,也由红旗出版社同步出版。作为闽西人,我既欣慰莫名又感慨万千:这正是对闽西先烈在天之灵最为虔诚的祭奠啊!
显然,这是一部充盈着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气概的作品,在还原历史真相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与人物塑造,展现了众多有勇、有谋、有情怀的红军将士群像。在艺术风格上追求:大格局、小人物、好故事。不着重描摹敌我双方的领袖风采,而是低“切入点”,直接着墨于红军基层指挥员和普通士兵,——他们多是接地气的农民子弟。在真实的烈士名册上,诸如丘老丸子、赖老石头等,一看就知道是一群贫苦出身的苏区老乡,可在红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们为保卫苏维埃毅然“投红”,全师6000 多人,很多战士同为夫妻、兄弟、父子、爷孙……他们把家一扔就上路了。
无论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人逃跑,没有一个人投降,在执行后卫作战任务中全部阵亡,再也没有回来。他们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这些人能坚定不移地跟随红军的脚步,凭借的是闽西子弟硬脖子的劲头和坚持到底不当逃兵的朴素信念。全书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节描写,令人信服地表现了烈士们是如何以不屈的身躯托起信仰和忠诚的丰碑的。
师长陈树湘无疑是红军的典型代表,他投身革命于社会动荡、风雨如磐的年代,为理想、信念不惜奉献一切直至生命,视死如归,甘愿为红色苏维埃政权流尽最后一滴鲜血。
战斗惨绝人寰,士兵们一个个倒下了,最后时刻,师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少年红军;父亲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丈夫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妻子……他们都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就像为了保卫党中央、中央红军,红34 师毅然决然把死亡留给了自己。
红34 师打的是一场“绝地反击”战。当接到“中央纵队过了湘江”的电报时,仍被拦截在湘江东岸、深陷于国民党军及反动民团重重包围之中的指战员们竟一片欢呼,庆祝胜利。明知过江已无望、面临死亡之绝境,却充满对革命最终胜利前景的无限憧憬——这些牵动着亲情又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细节、场景,这种独辟蹊径的艺术表达形式,不正是这部小说(和电视剧)才具有如此巨大的情感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么?!
男儿有泪不轻弹。掩卷细思,心中的泪水当为陈树湘、苏达清、程翠林们而流。当我想象着陈树湘被民团团团围住的时候,耳畔禁不住响起他略带闽西客家长沙口音缓缓吟诵的诗句: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长征精神永垂不朽!

(张胜友,福建永定人,著名作家,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主要代表作品:《十年潮》《历史的抉择——小平南巡》《风帆起珠江》《闽商》《百年潮·中国梦》《闽西:红色记忆》等。荣获文学大奖20 多次,多篇作品入选大学、中学语文教科书。)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