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生命之约:中国戏曲本体新论

生命之约:中国戏曲本体新论

  •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作者: 陈友峰 著 著作
  • 出版日期: 2008-06-01
  • 商品条码: 978750393473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08
定价:¥4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戏曲是中国的诗词、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和中国哲学、中国美学滋养出一门具有东方血型的综合艺术。当她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确立以来,何谓“戏曲”?“戏曲”何为?这样的追问就没有间断过。但遗憾的是回答这种追问的形式大都限于对中国戏曲流变的考察和对中国戏曲外在形态的描述,未能从根本上进入到中国戏曲的本体内容,更未能形成一种理论化的表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戏曲其自身发展过程所形成的文化重负所致,另一方面是由戏曲从业人员多偏重于艺术实践所致,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则体现为人文观念的保守和僵化。这种人文观念的保守和僵化不仅直接阻碍了戏曲研究过程中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视角的运用和融入,阻碍了新研究领域的拓展,狭隘了戏曲研究者的学术视野。”针对这一现状,友峰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戏曲本体的认识,力图使中国戏曲的本体研究真正成为对戏曲本质、本源的追问。
    友峰的论著《中国戏曲本体新论》,其“新”我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选题新。系统的戏曲本体论研究,在戏曲理论领域确实是较为罕见的,因而,该论著选题具有当代特色和较大的理论难度。它从一般史论和艺术形态研究的层面上升到哲学观和美学观的高度,对戏曲本体及其存在根据和本质做出全面的理论概括和学理分析。文中从“戏曲原型”的分析入手,论证了戏曲具有的“成人游戏”和“宗教仪礼”的双重本质,进而就戏曲存在的双重性、历史性、当下性和社会性展开了逐层分析,并从生存论的视角把戏曲存在与人的生命存在相关联,始终把握着“戏曲是人的艺术”这一命题,把对戏曲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的探讨,与此在主体的生命存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论著在充满灵性的书写中弥漫着强烈的思辨色彩。
    其次,立意新。该论著从一般本体论的理论层面探讨中国戏曲很基本的问题,这在传统戏曲研究中实不多见,立意较富新意。整部论著旨在解释中国戏曲的存在根据和意义、中国戏曲的优选价值、中国戏曲的时空形态和审美构成、中国戏曲中的生命意义和民族意识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在论及中国戏曲的物质存在形态和观念存在形态时,力图运用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戏曲的不同阐释,去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使人耳目一新。不仅如此,论著还对中国戏曲如何帮助人们服现实苦难的方法、戏曲艺术为何晚熟、戏曲的教化功能等问题,提出了颇具新意的解释和观点。这些解释和观点,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戏曲、自觉掌握中国戏曲的审美属性,是很有启发性的,也可以说是这部纯理论性的专著很现实的当下意义。
    再其次,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使用的理论工具较新。在本论著中,作者不仅运用传统的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理论对自己提出的命题进行合理的论证,而且对表现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生命哲学、符号学、哲学解释学等现当代理论成果,也能熟练地把握和运用,并巧妙自如地与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相互转换、融为一体,形成一个较具逻辑力度的理性构架。如在论及“戏曲审美欣赏的三种精神类型”时,本书借鉴和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齐格蒙?鲍曼的理论成果,并与戏曲的审美形态紧密结合,提出了“观光者”、“流浪者”和“安居者”等戏曲审美的三种精神类型,深刻地揭示了三种审美精神类型的区别和各自的存在状态,读后使人颇受启发。又如,在论及戏曲与民意识的关系时,本书融合了英国左派史学家艾里?霍布斯鲍姆和民族主义学者埃里?凯杜里的观点,在齐格蒙?鲍曼提出的“想象共同体”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经济优选化的社会发展,提出了“文化共同体”这一民族概念,并进一步阐述了作为中华文化之集大成者的戏曲,在民族意识的形成和民族认同感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占据的地位。读后均使人深受启发,对戏曲存在的社会价值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如是的例子在本书中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这部论著尽管可能还有一些值得斟酌的地方,但它对于中国戏曲的研究具有实实在在的价值。它填补了中国戏曲本体论研究的空白,拓展了中国戏曲研究的新视域,提供了研究中国戏曲的新思路。
目录

导论戏曲:永远的诱惑永远的谜
第一章 戏曲本体的现代阐释
  第一节 古代戏曲本体意识的历史沿革
    一、以诗、词为主的曲体论
    二、以“意趣”为主的情真论
    三、以李调元为代表的“戏曲――现实”同构论
  第二节 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何谓“戏曲”?
    一、戏曲原型之一:“娱神”的宗教仪礼
    二、戏曲原型之二:娱人的成人“游戏”
    三、戏曲作为“游戏”与“宗教仪礼”的双重品性
  第三节 戏曲之为“存在”
    一、戏曲存在的双重性
    二、戏曲存在的历史性
    三、戏曲存在的此在性
    四、戏曲存在的社会性
    五、戏曲存在的隐喻性和符号性
  第四节 戏曲外在形式的固化和主体精神的消蚀
    一、戏曲形式的符号化和观念化
    二、人物的弱化与人性的颓化
第二章 戏曲艺术与人之生命存在
  第一节 戏曲――“人”的艺术
    一、人对现实束缚的解脱和对身心自由的追求
    二、人之心灵的诉求与现实欲望的外化
    三、人之生命的复现和易逝时间的复归
  第二节 戏曲:一个真诚而庄严的“骗局”
    一、一个与现实时空交互存在的世界
    二、一个符号构置的纯粹主体性的时空
    三、走进与体悟另一世界的途径和方式
  第三节 戏曲:对现实苦难征服的艺术
    一、通过“距离”对苦难“美”化
    二、通过歌舞对情感稀释
    三、通过舞台虚拟对现实生命超越
  第四节 戏曲:人发现自我和展现自我的艺术
    一、演出过程:戏曲文学进入此在的活动
    二、表演:主体自我生命精神的外现
    三、舞台:情感支撑的诗意世界
第三章   戏曲艺术的审美生成及其审美形态
  第一节 戏曲审美意识的生成
  第二节 思维模式与文化心理结构对戏曲审美形态的影响
    一、由戏曲的晚熟说起
    二、对戏曲艺术外在形式与精神内容的影响
    三、对戏曲艺术审美形态的影响
  第三节 戏曲内部审美机制对戏曲审美形态的影响
    一、叙述性文学与戏曲形成之关系
    二、叙述性对戏曲审美机制的决定作用
    三、叙述性对戏曲艺术审美形态的影响
  第四节 戏曲审美欣赏的三种精神类型
    一、“观光者”:审美愉悦的享受者
    二、“流浪者”:精神解脱的寻觅者
    三、“安居者”:精神家园的沉思者和构建者
第四章 戏曲艺术与民族意识
  第一节 戏曲:华夏民族的精神仪式
    一、诗意的“乡村之约”
    二、庆典的特有形式和“节日”的共时品格
    三、在个体与群体、现实与历史之间
  第二节 戏曲审美精神与民族意识的相互影响
    一、“圆”的艺术与圆融的民族意识
    二、男性视角与戏曲舞台上女性主体的缺失
    三、“柔韧”的生存与“刚性”的毁灭――“男旦”现象引起的对民族精神的反思
  第三节 想象与权利:戏曲对民族意识的“教化”功能
    一、对戏曲“教化”的再认识
    二、戏曲艺术在“想象共同体”形成中的作用
    三、“隆恩”与“重负”:戏曲政治化演变的结果
  第四节 夕阳下的沉迷:戏曲的“守成”与“突围”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