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话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话题

本书是苑利和顾军老师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论文合集,除去几篇文章未发表外,其余均发表在靠前多种期刊、报纸上。
  • 字数: 3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作者: 苑利,顾军 著
  • 出版日期: 2017-09-01
  • 商品条码: 978750396240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2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话题》集合了苑利与顾军老师多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向读者阐述了什么是非遗以及如何保护非遗。本书包括五编,共四十八篇文章,内容包括“非遗”保护的逻辑起点、“非遗”存在的的问题、中华文明的“二传手”、政府在“非遗”中的定位、“非遗”的活用。
作者简介
苑利,民俗学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代表作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推荐阅读》、《民俗学与遗产学视域下的乡土中国》等。
顾军,北京联合大学历史文博系主任、教授,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荣获“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高校很好青年骨干教师”、“首都高校社会实践优选工作者”称号。代表作有:《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等。
目录
第一编 科学理念:“非遗”保护的逻辑起点
关于“非遗”概念的再界定
关于进一步深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学研究
“非遗”是认识历史的一条重要途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意义
传统节日遗产保护的价值和原则
如何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五大关系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的几个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我们所应秉承的十项基本原则
呼唤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一门需要用脚走出来的学问――谈“非遗”田野作业的必要性与我们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国“非遗”保护的启示
原生态保护:“非遗”原真性保护的一块试金石
“非遗”保护科学评估的三个标准
第二编 号脉“非遗”: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
“非遗”的去伪与鲁迅的担忧
别把“真遗产”改成“假文物”
警惕“非遗”评审过程中的几个错误尺度
刹住“非遗”改编热
万不能用“非遗”博物馆取代“非遗”的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申报”、“轻保护”,原因何在
救命的“脐带血”千万要保住――从“非遗”传承人培训说开去
是什么让原生态保护理念无法真正落实――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滞后给“非遗”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编 传承人:中华文明的“二传手”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
给理想中的传承人画张“像”
传承人在一国文明的传承过程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传承人的本职工作首先是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
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为传承人立传要有备而来
第四编 政府定位:作得了“管家”,当得了“门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面临三大冲击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温州一小步中国一大步――从温州对“非遗”传承人分类管理说起
多方参与的历史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的遗产价值认定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几个问题
端午及其保护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文化空间类遗产的普查申报以及开发活用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国文化部门的观念转型与肩负的历史使命
第五编 遗产活用:见人、见物、见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商业化经营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应遵循传承规律
“非遗”的商业化经营何须遮遮掩掩
中国四大名绣,路在何方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需要破解三大难题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三问
《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体例》解读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后记
摘要
不知为什么,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前的一篇总结上,我写下了自己将会与传统文化结缘这么一句话。这是受到了汪玢玲先生的影响?还是猜到了自己很可能会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并跟随钟敬文和许钰先生攻读民间文艺学研究生?这些我都已不再记得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从那时起,我已经对传统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兴趣与我小时候所立志愿完全不同。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是从民间文学开始的。这与我硕士期间所学专业——中国民间文艺学有关。我早期的学术论文如《进化论与中国人类学派故事学》、《幼子继承型故事产生及流传的社会基础》、《盘瓠神话源出北方考》等,应该说都与我所学专业有关。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开始对韩民族文化源流产生浓厚兴趣。2000年,我出版的第一部学术专著《韩民族文化源流》,所探讨的就是中韩关系问题,并认为韩国早期文化当来源于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这个被称为“韩民族文化南来说”的学说,后来成为探讨韩民族文化来源诸学说中的重要一支。1997年,我再度来到钟敬文先生门下,攻读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1世纪初出版的《龙王信仰探秘》、《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八卷本),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如果要问我在20世纪所做的研究究竟有什么特点?我的答案便是这一时期我更关注对于传统文化的静态研究。至于这些文化能否以活态的形式传承下来,并不在我的研究之列。进入21世纪后,我的研究方向出现了一次明显的转型——开始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发生浓厚兴趣。说起这次转型,还与一次会议有关。2000年1月,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在许多人都在跃跃欲试之时,作为文化工作者的我,不免对西部传统文化担心起来——随着东风西进,这次大开发又会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带来怎样的影响呢?现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的白庚胜同志,当时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主持工作。我和他商议,能不能搞个学术研讨会讨论一下?两人一拍即合,当即决定会议就在一周后举行。这个名叫“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学术讨论会开得非常成功,谈出了许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0年9月,当时任中国文化系统的厅、局长们齐聚西宁,专门讨论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时,文化部领导专门点到我,并让我在西宁会议上做个主旨发言。后来文化部系统常用的“深入调查,摸清家底”一类的提法,就是在那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2年文化部决定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当年10月,文化部的同志找到我,希望我能帮助他们起草一部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总体规划。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这部规划的总体设计。但老实说,虽然我们所学专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息息相关,但真正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从活态保护的角度提出科学的保护规划时,我只能说自己仍是个书生气十足的门外汉。凭直觉,我能感觉到这是个急需开拓且非常值得开拓的学术领域。2003年初,我果断决定出国学习。记得当时我同时向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和日本住友基金提出资助申请,申请中,我特别强调了中国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和向日、韩两国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必要性。也许是他们都意识到了这件事儿的重要,很快,这两个国家几乎在同一时间向我发出邀请。经反复抉择,我决定去韩国,向他们学习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同时完成日本课题。2003年9月,当我第二次踏上韩国这块我已经非常熟悉的土地时,便暗下决心,力争在一年的时间里,撰写出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学术专著。经过没日没夜的加班,8个月后,这部专著的第一稿——22万字的《文化遗产概论》呱呱坠地。然而,令人怎么也不会想到的是,就在这部书稿刚刚完成还不到一个小时的时候,装着它的一部IBM手提电脑,居然就在我上楼吃饭的当儿不翼而飞。这书稿中除已寄出的用于投稿的3万字外,一切归零。在苦等半个月依然无果的情况下,我只好重买电脑,并花费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和我爱人一道,赶写出了一部大约18万字的书稿。这部书稿尽管到现在已经九易其稿,但至今仍未付梓。回国后,我们反倒是将在国外搜罗到的各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汇总起来,并于2005年出版了我们的第一部文化遗产学专著《文化遗产报告——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在此后的几年中,我们又陆续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2007年,内部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学》(200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2013年)以及《民俗学与遗产学视域下的乡土中国》(2015年)等。从2002年算起,我们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已经整整走过了15个年头。15年来,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点,我们也在不断地调适着自己的研究方向,表述方式,以便让更多的人通过我们的研究,找到更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路径。为此,我们为自己的研究设置了如下目标。一、我们的研究成果一定要解决“看得懂”的问题与许多学科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服务对象,不是每天都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士,而是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一线上的“非遗”保护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为他们答疑解惑,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因此,他们能否“看到”,能否“看懂”,便成为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了让他们“看得到”,我们一改只在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传统,转而将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报》等重要媒体上。目的是让广大“非遗”保护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就能了解到我们的态度,了解到科学的“非遗”保护理念及方法,从而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为实现“看得懂”的目标,我们也会将复杂的表述简单化,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正确的“非遗”保护理念传达给每一位读者。二、我们的研究成果一定要解决“用得上”的问题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那么,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到底出现了怎样的问题,不深入田野是不可能知道的。为能及时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一年中,总会有近半年的时间,“不是行走在田野,就是行走在去田野的路上”。我曾戏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一门用脚“走出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