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民国旧事
字数: 150千字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作者: 介子平 著
出版日期: 2018-01-01
商品条码: 9787550722101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220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
¥36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介子平著的《民国旧事》按专题分类,分为辛亥五废、民国逸闻、民国趣闻三大块,每一块各有十篇左右专门文字,记录了刺客、公义、辫子、新学、变法等民国故事。内容不泥古,观点有新意,图片添新姿,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介子平,本名王介平。1964年生,山西人。1984年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后任《图书导报》主编、中国图书商报山西记者站站长、图书发行研究杂志编委等职。现供职于山西出版集团,为《编辑之友》杂志社副主编,副编审。出版有诗集《青灯》(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烟霏云敛》(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版)、散文集《少年文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2月版);出版文集《消失的民艺——年画》《褪色的记忆——连环画》(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版);主编有《山西新华书店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常年在《文汇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法院报》《中国旅游报》《美术报》《山西日报》发表文章,在多家杂志开辟有专栏。
目录
辛亥五废
废缠足
废辫子
废鸦片
废太监
废“万岁”
民国逸闻
乱世刺客多
私交与公义
因伺不幸福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清亡于道
从宣统四年说起
孔祥熙与铭贤学校
习俗移人
民国趣谈
有钱的出钱
借戏说事
笔杆子枪杆子
别字不光有趣
新历旧历
阎锡山宴请泰戈尔
表象的服装符号
吃瓦片
祈雨
外交面子
盗也有道?
后记
摘要
序 幽州古台,北固亭下,吴宫花草,晋代衣冠,故人感怀也。余生也晚,非民国亲历者,然在童年,满眼风光北固楼,寻常巷陌处处民国遗迹。我的这些叙述民国的文字,是在我的那张民国的写字桌上完成的,桌子之前的用途是公务,还是写作、记账?拥有者是教师,还是文人、商家?未知。郁达夫光绪年间生于富阳的满洲弄,而我办公的地方叫满洲坟,位于太原城新南门外。满人入关后,辟此地为满洲义园;辛亥之后,满人失势,墓地渐小;抗战时期,日军强征此地,遗骨遂悄然迁走,但地名留下了。余之感怀,一伏案眼前是民国,一出楼门外还是民国。然物是人非,往事如烟,时过之事不在远近,很快都化作了陌生。“天空中没有我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民国是距今最近的“前朝”,是中国进入现代国家的开端,虽曰短暂,内涵却闳中肆外,谷稼丰衍,遗存史料车载斗量、堆积如山,加之过来人的口述条呈、回忆追怀,构成了其庞大的内容体系。近年来,有关民国史研究方面的著述,既多且杂,领域不同,角度各异,引人注目,扣人心弦。吸引我关注这段历史的原因,在于民国有趣的人发生的有趣的事,及发表的有趣的文。于是零零星星写下了一些文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立足点在于从细微处了解历史及读史后的感受。这个小册子最初起名“民国碎影”,之所以称之为“碎影”,在于这些感受东鳞西爪,支离破碎,尚构不成完备体系。民国本是个整体,但囿于视野之偏狭、见解之浅显,加之为公余的挤奶之作,于是只得以“碎影”的面貌出现。张岱曾言:“拾遗补阙,得一语焉,则全传为之生动;得一事焉,则全史为之活现。”然一语不易拾,一事不易补,治史者皆知,读史者未必知。丘吉尔曾言:“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我非专业的目光,仅在不远的民国而已。我也是位历史研究者,只是涉及者不是民国史,而是出版史。出版史中,民国是绕不过的一段,而诸如晋绥边区出版史、晋冀鲁豫边区出版史,本就是民国出版的一部分,连环画出版始于民国,年画出版盛于民国。就历史的真实性,阎锡山在1937年4月23日的日记中有段精辟的分析:“自古历史难得真相,为者无暇记,记者又不知为者之曲直,证之今日,府署中之事实与街衢之谣传,每相径庭,报纸之登载十乖其九。”人世无常,以史明理,历史的真实也不在时间的远近,而在乎推断的合理。事件发生了,总有背后隐约的原因,表象的原因怎能就是真实的缘由?发思古之幽情,往往为了现在,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历史的任何解读,也极具个人色彩。何兆武先生曾将历史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史实的认知,第二个层次是对第一个层次所认定的史实的理解和诠释。第一个层次属于自然世界,它是科学的;第二个层次属于人文世界,它是人文的。”一曲《后庭花》,情节同,唱词同,不同的只是扮角唱腔的微妙变化。以常见史料,归纳现象,离析缘由,乃史学家的观察与思考,亦心得与领悟。野史是民间对历史的解读、对现实的期望,正因如此,野史能使人对一切冠冕堂皇的事物持有怀疑态度。民国史研究近来在民间格外热闹,几成显学,何以然?正统的《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家谱”,民国史则不是,记录者是握有无数管笔的散客。民间的民国史中有多少溢美的成分,附会的合理,又有多少省略的原委,片面的背景,难以估量忖度。“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使人触动者,不仅是这些人事人文,还有兴衰更替间的思索。怀念民国是一种病。历史的趋势是必然的,但偶然因素也能改变进程。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生治国,一塌糊涂;唐之安禄山,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石,变法维新,由治而乱;明之吴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凯,卖友求荣,反复无常。无数的历史选择,就在某个人手里。历史上不只成败有幸与不幸,毁誉亦有幸与不幸。蒋廷黻谈及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被罢黜,认为是林的终身大幸,中国国运的大不幸:“林不去,则必战,战则必败,败则他的声名或与叶名琛相等。但林败则中国会速和,速和则损失可减少,是中国的维新或可提早二十年。”慈禧心腹太监安德海于辛酉政变时,行杖责苦肉计,罚回京师,借机传递两宫密信,与恭亲王奕联络,铲除肃顺等赞襄政务八大臣,慈禧从此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执政,大清历史从此沿着她的喜好行驶。政变中,作为小人物的安德海,作用关键,提及这段历史,此人绕不过。使人疲惫者往往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许多大事往往败在小人物手里,因为做大事情的人总是容易忽略小人物,有人说小人物改变了大历史,果真如此?慈禧一方成功的深层原因,实则在于正统皇权思想、政治伦理观念的深刻影响。八大臣虽奉有咸丰遗诏,慈禧等人却掌握着小皇帝及颁布诏旨之权。而京师文武大臣及握有兵权的胜保、僧格林沁等均倒向代表皇权的两宫皇太后一边。太平天国被剿灭后,东南半壁无主,李元度未劝进曾国藩自立;戊戌变法时,帝后两党胶着,谭嗣同未说服袁世凯倒戈,被劝说者的阻力,也基于此皇权正统意识。慈禧的执政,再一次被归入了“红颜祸水,倾国倾城”的宿命。夏亡于妺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慈禧。晚清以降,空前的政治危机,源于西洋势力的侵入,若不然,大清不会亡,若大清不亡,封建制度不会亡。纵使在长时间的巨大冲击下,这一制度的思想文化根基仍死而不僵,此根基就是历史大趋势的支撑。假如甲午战争胜利了,戊戌变法成功了,这些偶然事件是否会有转折历史的趋向,是否会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未必!有道是自古“独柱擎天力弗支”。还有一些也是规律性的必然。秦尚法,汉即尚儒,矫枉过正;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过犹不及。朝代之初,君强臣强,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玄龄、杜如晦;朝代之中,君强臣弱,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则为李林甫、杨国忠;朝代之末,君弱臣强,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多为虎狼之臣。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偶然绝非孤立,前因后果;凡事皆有联系,后果前因。鲁迅曾言:“古国的灭亡,就因为大部分的组织被太多的古习惯教养得硬化了,不再能够转移,来适应新环境。若干份子又被太多的坏经验教养得聪明了,于是变性,知道在硬化的社会里,不妨妄行。”自然环境决定生存之道,生存之道影响文化基因,文化基因形成民族性格,民族性格关乎国家命运,历史走势全在于“宿命”。历史是观察现实的思维方式。翻阅历史的思索,在于与现实对比后的沦肌浃髓,铭诸肺腑。作为现实的一面镜子,唐太宗有“以古为鉴可知兴衰”的切论,此不赘言。是为序!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