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碰撞.2004-2006中国改革纪事

大碰撞.2004-2006中国改革纪事

  • 出版社: 新华出版
  • 出版日期: 2006-09-01
  • 商品条码: 9787501176458
  • 版次: 0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6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吴敬琏先生把2004年以来的争论称为中国改革的“第三次大争论”。而马国川在这本书的开头说2004年8月的“郎顾之争”“揭开第三次改革大争论的序幕”并不十分准确,实际上大幕早已拉开,争论从未间断。只能说,“科龙事件”的极端例子把国企改革上升到了意识形态层面,从而把改革争论推向了大众,推向了网络,使得这场爆发已久的争论最终“落地”了。 从这个意义上,把2004年以来的争论叫“第三次大争论”也可以成立。 本书作者以起年轻人的大胆和敏感,从新闻视角和大众视角评述在这场“第三次大争论”中的一些政治、经济现象,反思改革成果。该书写得很热闹,很好看,具有一定的政治深度,值得一读。
目录
序 1.引子中国改革:一江春水,潜流暗涌 2.郎咸平:台湾――香港――大陆 3.一篇奇文揭开第三次改革大争论的序幕 4.一个有争议的制冷工程师?一个资本狂人? 5.顾雏军向郎咸平发出了律师函 6.经济学界集体失语了吗? 7.杨帆的抱怨 8.张维迎:善待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9.非主流集会支持郎咸平,张文魁单刀赴会 10.左大培等三人致中央领导的公开信 11.吴敬琏温和回应媒体开启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 12.社会学家眼中的郎顾之争 13.秦晖大洋彼岸来信:要天平还是要尺蠖? 14.杨启先:回首国企改革路,MBO是逼出来的 15.周其仁:我不愿意在“大政府”下讨生活 16.法学家终于“登场”了 17.程恩富等十位学者发表公开声明 18.上海经济学人圆桌会议:经济争论不要泛政治化 19.陈志武:诊断重要,开处方更重要 20.张维迎:学者不是民意代表,不应该迎合任何人 21.旋涡里的周其仁 22.《光明日报》八人谈:警惕新自由主义思潮 23.国资委在行动 24.2005年是“改革年”? 25.韩朝华:郎咸平的解决方案完全是外行的 26.中国经济学界“诺贝尔奖”盛会上不同的声音 27.“非公经济36条”出台遭遇违宪质疑 28.刘国光掀起“刘旋风”? 29.吴敬琏:改革的动力来自有志于振兴中华的人 30.顾雏军被拘:结束还是开始? 31.“中国医改不成功”? 32.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愤怒了 33.住房改革争议四起 34.工业化道路之争:难得的一场学术争论 35.再来一次“巴山轮会议”? 36.高尚全: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中国改革 37.十月:争论走向白热化 38.丁学良: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 39.香港来的“和尚”会念经? 40.新望:中国经济学家的贡献何在? 41.建行香港成功上市,引爆银行改革大争论 42.中国社科院学术报告厅里的掌声 43.刘国光:反思改革不等于反改革 44.《财经》杂志四人谈:不要动不动就“向富人开炮” 45.“皇甫平”再度出山掀风波 46.孙立平:改革共识基本破裂? 47.站在2006年的门口:争论向何处去 48.吴敬琏:这是改革开放25年来第三次大争论 49.非公经济36条:一年盘点难称意 50.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引起轩然大波 51.最牛的一封信?还是最荒谬的质问? 52.高尚全:建议中央最高领导出来讲话 53.刘吉上书中央,不能让否定改革的观点继续泛滥 54.胡锦涛讲话为改革争论定调 55.尾声:树欲静而风不止,改革正未有穷期 主要参考书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