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现代交通流理论与应用(卷Ⅰ)—高速公路交通流

现代交通流理论与应用(卷Ⅰ)—高速公路交通流

  • 字数: 48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李力 等 著
  • 出版日期: 2011-01-01
  • 商品条码: 9787302238072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07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现代交通流理论与应用(卷1):高速公路交通流》全景展示现代交通流研究的方方面面,旨在对比较经典成熟的研究成果进行较好的归纳,同时尽量多涉及前沿结果,为目前迅速发展的相关研究提供一本合适的教材。《现代交通流理论与应用(卷1):高速公路交通流》内容安排包含两个方面:理论部分首先介绍交通流基本知识,然后分析宏观交通流模型、跟驰驾驶模型和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交通流仿真模型,最后讨论三相交通流理论;应用部分首先介绍常用的交通流仿真软件,然后介绍交通瓶颈区域的交通流仿真模型,最后讨论堵塞抑制策略。
《现代交通流理论与应用(卷1):高速公路交通流》可作为高等院校自动化、系统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有关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部分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交通流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2 交通流研究的方法和历史
1.3 现代交通流研究的分类
参考文献

第2章 交通流基本概念
2.1 引言
2.2 交通流参数
2.3 交通流参数的测量
2.3.1 固定型采集技术
2.3.2 移动型采集技术
2.3.3 采集技术比较
2.4 车头时距统计分布模型
2.5 交通流基本参数静态关系模型
2.5.1 特定交通参数值
2.5.2 常见静态关系模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部分 宏观模型
第3章宏观交通流模型
3.1 引言
3.2 LWR模型
3.3 密度梯度模型
3.3.1 常见的高阶密度梯度模型
3.3.2.己衡流量密度关系与拐点
3.3.3 Daganzo的批判
3.4 速度梯度模型
3.4.1 Aw-Rascle模型
3.4.2 Zhang模型
3.4.3 Jiang-Wu-Zhu模型
3.4.4 Xue-Dai模型
3.4.5 特征速度和车辆倒退现象分析
3.4.6 线性稳定性分析
3.4.7 小扰动的发展过程和传播速度
3.5 宏观模型的离散化格式
3.5.1 LWR模型的离散化格式
3.5.2 高阶模型的离散化格式
3.5.3 元胞传输模型
3.6 最新的讨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混合交通流的宏观模型
4.1 引言
4.2 多车道LwR模型
4.2.1 密度差模型
4.2.2 Laval-Daganzo模型
4.3 多车道高阶模型
4.3.1 Michalopoulos-Beskos-Yamauchi模型
4.3.2 Tang-Huang模型
4.3.3 Tang-Jiang-Wu模型
4.4 多车种LwR模型
4.4.1 等速度模型
4.4.2 等空间模型
4.4.3 等间距模型
4.4.4 Daganzo两车种模型
4.5 多车种高阶模型
4.5.1 Jiang-Wu模型
4.5.2 Tang-Huang-Gao-Shang模型
4.6 其他模型
4.6.1 多车种多车道宏观模型
4.6.2 Michalopoulos二维模型
4.6.3 Bagnerini一:Rascle模型
4.6.4 Trreiber-Helbing模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部分 微观模型
第5章 微观仿真概论
5.1 引言
5.2 基于时序和离散事件的仿真系统
5.2.1 基于时序的确定性连续系统数字仿真
5.2.2 基于事件的随机性离散系统数字仿真
5.3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微观仿真
5.3.1 经典元胞自动机的构成和定义
5.3.2 常见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及其特点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跟驰模型
6.1 引言
6.2 跟驰模型的基本假设和分类
6.3 刺激一反应跟驰模型
6.4 安全距离跟驰模型
6.5 驾驶心理跟驰模型
6.6 人工智能跟驰模型
6.7 优化速度模型
6.8 跟驰模型稳定性分析
6.8.1 系统Lyapunov稳定性的概念和判别定理
6.8.2 优化速度模型的微扰法线性局部稳定性分析
6.8.3 非线性稳定性分析
6.9 智能驾驶员模型与惯性模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换道模型
7.1 引言
7.2 换道行为
7.2.1 换道意图的产生
7.2.2 选择车道和实施换道
7.2.3 换道行为的系统描述
7.3 间隙接受模型和加/减速度接受模型
7.4 换道轨迹规划模型和协同换道
7.5 单向多车道优化速度跟驰模型
7.6 其他讨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无换道的元胞自动机交通流仿真
8.1 引言
8.2 NaSch模型
8.3 巡航控制极限模型
8.4 慢启动规则模型
8.4.1 TT模型
8.4.2 BJH模型
8.4.3 VDR模型
8.5 速度效应模型
8.6 舒适驾驶模型
8.7 考虑减速限制的CA模型
8.8 KKW模型
参考文献

第9章 有换道的元胞自动机交通流仿真
9.1 引言
9.2 多值元胞机模型
9.2.1 BCA模型
9.2.2 EBCA模型
9.2.3 GBCA模型
9.2.4 具有随机慢化的EBCA模型
9.3 单向多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
9.3.1 Rickert模型
9.3.2 STNS模型和H-STNS模型
9.4 双向双车道模型
参考文献

第4部分 三相交通流理论
第10章 三相交通流理论
10.1 引言
10.2 交通流的三相划分

第5部分 应用软件系统
第6部分 交通瓶颈的模拟和阻塞抑制

思考题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