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汽车构造与原理(上册 发动机) 第4版

汽车构造与原理(上册 发动机) 第4版

  • 字数: 346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蔡兴旺,王海林 编
  • 出版日期: 2018-10-01
  • 商品条码: 9787111600886
  • 版次: 4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上册,内容包括汽车总论(汽车总体组成与行驶原理)、发动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曲柄连杆机构、换气系统、汽油机的燃料供给系统、柴油机的燃料供给系统、汽油机的点火系统、发动机的排气污染与防治、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及汽车起动系统第几个与原理。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汽车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或专业教材,也可以作为高职高专、成教、职大、中专技校及汽车培训机构的参考教材。本书附带教师参考资料,内含PPT、视频资料、图库和习题解答,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现代汽车各总成与零部件的构造、工作原理、拆装与部分检查调整,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备课、授课和学生课外学习。
目录

前言
本书常用缩略语
总论汽车总体组成与行驶原理
0.1 汽车的定义及总体组成
0.2 汽车的分类及代号
0.3 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
0.4 汽车行驶的基本原理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一篇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原理
第1章 发动机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1.1 发动机的总体组成
1.2 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1.3 发动机的分类及型号
1.4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与特性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2章 曲柄连杆机构
2.1 机体组结构原理
2.2 活塞连杆组结构原理
2.3 曲轴飞轮组结构原理
2.4 可变气缸控制技术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3章 发动机换气系统
3.1 换气系统总体组成与工作原理
3.2 换气系统主要部件
3.3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4 发动机可变进气控制技术
3.5 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4章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4.1 汽油机燃烧基础
4.2 汽油燃料供给系统构造与工作原理
4.3 稀薄燃烧与缸内直喷电子控制技术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5章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5.1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
5.2 电控柴油喷射系统结构与原理
5.3 机械式柴油喷射系统简介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6章 汽油机点火系统
6.1 汽油机点火系统概述
6.2 普通电子点火系统的结构与原理
6.3 微机控制点火系统的结构与原理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7章 发动机排气污染与防治
7.1 发动机的排气污染
7.2 发动机排气污染的防治
7.3 柴油机尾气后处理技术(SCR)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8章 发动机冷却系统
8.1 冷却系统概述
8.2 冷却系统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8.3 冷却系统主要部件结构与原理
8.4 发动机智能冷却系统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9章 发动机润滑系统
9.1 润滑系统概述
9.2 润滑系统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9.3 润滑系统主要部件结构与原理
9.4 润滑剂及其选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10章 汽车起动系统
10.1 汽车起动系统概述
10.2 传统汽车电起动系统
10.3 新型汽车起动系统
本章小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摘要
本书第 3 版自出版以来重印 5 次ꎬ 销量达 15000 多册ꎬ 深受读者的欢迎ꎮ 并且ꎬ 近年来ꎬ 随着汽车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入ꎬ 大量本科院校转型应用型本科ꎬ 着力加强技术技能的培养ꎬ 加上汽车新技术和新结构不断涌现ꎬ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汽车相关专业教学改革需要ꎬ编者对原教材进行第 3 次修订ꎮ本书以乘用车为主ꎬ 全面地介绍了现代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等内容ꎬ 突出了现代汽车发动机中电子控制技术等新结构、 新技术的内容ꎮ 主要内容除总论外ꎬ 包括发动机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曲柄连杆机构、 发动机换气系统、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汽油机点火系统、 发动机排气污染与防治、 发动机冷却系统、 发动机润滑系统、 汽车起动系统共 10 章ꎮ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汽车类专业教材ꎬ 也可以作为高职高专、 成教、 职大、 中专技校及汽车培训的参考用书ꎮ本书由王海林和蔡兴旺任主编ꎬ 王斌、 余志兵任副主编ꎬ 李晓珍、 黄大星、 张毅任参编ꎮ 编写分工为: 王海林 (第 4 章)、 蔡兴旺 (总论、 第 1、 2、 5 章和第 10 章的 10􀆰 1、10􀆰 2 节)、 王斌 (第 3 章)、 余志兵 (第 6 章)、 李晓珍 (第 7 章)、 黄大星 (第 10 章的10􀆰 3 节)、 张毅 (第 8、 9 章)ꎮ在本书编写过程中ꎬ 得到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汽车工业集团、 机械工业出版社、 清华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韶关学院、 温州大学、 顺德东升汽车修理厂等单位和个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ꎬ 在此深表感谢! 本书引用了国内外一些工厂、 研究所、 大专院校的产品图样和试验研究资料ꎬ 在此谨致深切的谢意!本书涉及面广ꎬ 编者水平有限ꎬ 疏忽谬误之处在所难免ꎬ 敬请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ꎮ编 者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