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

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

  • 字数: 37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陆胤 著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301241509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78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随着晚清"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督抚集团依托固有学术传统与行政资源,在学风引导、学制厘定、机构建设、舆论控制等方面作用显著。清季张之洞任督抚时期,凭借自身的"清流"背景与学术威望,在其周边形成了以昔日"清流"士人为核心的学人圈子。他们虽然未必具备趋新学者的超前意识或专业精神,却善于将外来新经验制度化、常识化、普及化,使其更容易为士林社会及政教体制接纳,从而开创了近代学术转型在本土语境下的"缓冲模式"。本稿强调张之洞作为政治庇护人、学术赞助者和交游组织者的角色,进而讨论这种"政教合一、官师不分"的自我认同,如何作用于学术组织与学制规划。正是通过以张之洞为中心的学人交游,同光之际"清流"的学术传统得以在清季十多年中持续发挥作用;"清流"所执着的义理、学理才有可能充实到以器物为主的早期近代化进程之中,成为康、梁等趋新人士意见的先声。
作者简介
陆胤,江苏苏州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该系获文学学士、博士学位,专业为近代文学。2008-09年间,在日本京都大学作访学研究。现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领域包括:1、近代文学变迁与教育转型;2、清代诗文流变与学术史;3、近世东亚的语言接触。
目录
《学术史丛书》总序  陈平原
序一  夏晓虹
序二  杨国强
绪论
一  “自上建之”:另一种近代学术
二  以张之洞为中心的学人交游
三  先行研究及其趋向
四  论述方法及架构
五  行文凡例
第一章  清流浮沉与学术升降――张之洞学人圈的聚集
一  同光之际的京师学风
二  作为门面的“清流”
三  “为尔筹归计”
四  从“洋务”到“正学”
小结
第二章  经古学统与经世诉求――督抚兴学传统的近代调试
一  从经古书院到官书局
二  广雅书院与经古学统的衍化
三  两湖书院学术之争
小结
附表1  张之洞督粤期间广雅书院课题
附表2  张之洞督鄂时期的书院教习
第三章  以新学制含纳旧学统――学制酝酿期改造经史之学的努力
一  《江楚会奏》的折中基调
二  作为“普通学”的经史
三  “宗经”还是“重文”
小结
附表3  戊戌、辛丑间吴汝纶、张之洞“中学书目”之比较
第四章  癸卯学制与拒俄――光绪二十九年在京参与学务考
一  援引张之洞参画学务之议
二  辛丑至癸卯间的京师大学堂
三  拒俄与张之洞会商学务
四  学科之争
小结
第五章  从“同文”到“国文”――对日本经验的迎拒
一  “亚细亚主义”与张之洞系统亲日取向的发端
二  “东文”途径的展开
三  戊戌政变后对日感情的变化
四  “日本文体”与“国文”
小结
第六章  “追三元”与“哀六朝”――诗学酬唱的政治隐寓
一  幕府酬唱与“三元说”
二  声音与世运
三  为“清流”招魂
小结
附表4  戊戌、庚子间武昌士人交游表
余论  结名臣之局
一  政教?道器?体用
二  与“国粹”思潮的交集
三  学人圈的流散
附录  张之洞学人圈名录(1884―1907)
征引文献
后记
作者小传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