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环境传播

环境传播

  • 字数: 1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戴佳,曾繁旭 著 著
  • 出版日期: 2016-01-01
  • 商品条码: 9787302417217
  • 版次: 1
  • 开本: B5
  • 页数: 123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国语境出发,立足环境事件与议题,对话西方理论,力图建构中国的环境传播理论与实践图景。内容涵盖各类环境议题,在考察媒体环境话语特征与框架演化的同时,揭示公众、政府、企业、公民组织等传播主体在环境议题探讨中的互动逻辑,探究媒介如何促成良性的环境风险评估、舆论形成以及政策成果。 书中各章节安排均围绕一个切实的研究问题展开,在进行理论关联的同时运用多种实证的研究方法。本书可作为探索将理论与实证结合进行学术研究的本科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的学习教材。
作者简介
曾繁旭,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哈佛燕京学社(2010年—2011年)、香港浸会大学以及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山人学传播与没计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井兼任《南厅人物周刊》资深编辑多年。研究兴趣包括政治传播、科学传播、风险沟通、新媒体与公众舆论等。出版专著《表达的力量:当中国公益组织遇上媒体》(上海二三联书店,2012年)。在Chinese Jourlnal of Communication、《新闻学研究》(台湾)、《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记者》、《开放时代》等境内外学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戴佳,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传播学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传播、新媒体研究及媒介社会学。代表作见于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担任多家国际学术期刊评审人。
目录
第一章什么是环境传播?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环境传播与媒介视角
一、环境传播理论与学科溯源
二、媒介与环境传播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理论框架:西方理论vs.中国问题
第三节章节安排
第二章官方与民间话语在环境议题中如何交叠?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党报的媒介转型
第二节理论框架:双重话语空间与媒介转型
一、双重话语空间
二、媒介转型与融合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人民日报》作为党媒转型代表
一、研究方法
二、样本选择
第四节研究发现:官方话语的分化与整合
一、《人民日报》:与官方话语高度一致
二、人民网:多元表述呼应《人民日报》
三、微博平台:舆论监督
第五节结语:话语分化与媒介融合的微妙平衡
第三章“PX事件”中环境谣言的启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PX事件”与环境谣言
第二节理论框架:谣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一、谣言的界定、产生和传播
二、中国的环境谣言
三、新媒体背景下的谣言传播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三个城市的PX事件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研究发现:谣言的内容特点与传播机制
一、谣言的内容特点
二、谣言的传播机制
第五节结语:环境谣言传播的启示
第四章日常化与时尚化:环保倡导新趋势?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环保倡导
第二节理论框架:环保倡导新趋势
一、社交媒体与环保倡导
二、明星、环保与社交媒体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地球一小时”
第四节研究发现:环保倡导的日常化与时尚化
一、环保倡导的日常化
二、环保倡导的时尚化
第五节结语:社交媒体环境下环保倡导的新方向
第五章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是什么?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中国环境运动的发展变迁
第二节理论框架:中国环境运动与大众传媒
一、官方宣传阶段
二、NGO动员阶段
三、公民推动阶段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结果:环境运动与媒体角色
一、官方宣传阶段:媒体作为官方动员机器
二、NGO动员阶段:媒体助推NGO的合法化进程
三、公民推动阶段:媒体作为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调停人”
第四节结语:良性发展的社会运动与媒介关系
第六章环境抗争预示怎样的政治机会?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新媒体背景下的环境抗争
第二节理论框架:新媒体环境下的政治机会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设计:以反核事件为例
第四节研究发现:媒体与政治机会
一、另类媒体助推政治机会
二、传统媒体介入与政治机会升级
第五节结语:媒体如何使政治机会成为可能?
第七章环境传播面临哪些伦理困境?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环境传播中的伦理问题
第二节理论框架:环境传播的伦理责任及其困境
第三节案例与研究发现
一、科学、传播与健全公共政策的有机结合
二、技术专家和本地公众的意见协调
三、利益团体作为消息源的利弊
四、中产阶级和底层社会在环境传播中的不对等地位
五、媒体作为新闻报道者和环保倡导者的双重角色
第四节结语:反思环境报道的伦理缺失
第八章环境传播如何实现科学与民主诉求?
第一节环境话语的逻辑和权力偏向
第二节环境传播的科学诉求
一、经济因素的制约
二、政治因素的制约
三、新闻专业主义与科学素养
第三节环境传播的民主诉求
一、环境传播在国外的民主道路
二、中国环境威权主义之弊
第四节重建环境传播的公共性
参考书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