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李迪的教育美学

李迪的教育美学

《教师月刊》,由中国教师用书*先品牌“大夏书系”策划团队精心打造
  • 字数: 1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教师 月刊编辑部 编
  • 出版日期: 2016-11-01
  • 商品条码: 978756755828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26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1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李迪是一所中职院校的音乐教师,也是多年的班主任。在平凡的岗位上,她以美育美,自身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并引导中职的学生感受艺术美,生活美,从而建立了美好的师生关系,使一届届中职生因为美的熏陶而葆有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当下,美学、美育是教育界热门话题,李迪老师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可以给我们充分的启发。
《李迪的教育美学(教师月刊2016.11)》由李永梅、林茶居著。
目录
专栏
学会快乐与不快乐
尽人事,听天命
不荒
为什么要养孩子
封面
李迪的教育美学
人物
名家李其纲我不是通过我自己辽阔
微博
现场
记事汤成慧专辑
大风吹……
自由的母亲
旅行
课堂重新起航:我的数学教学新尝试
师道到底是什么塑造了优秀教师
吴非,抑或“无非”
吴非说我不是感动我是犯糊涂
朱永新答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
话题
语文与文学(四)
让语文与文学建立丰富勾连
阅读
更好地服务学生的阅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图书馆建设侧记
人文
雅斯贝尔斯说过这句话吗——对一句“教育名言”的源流考辨
视窗
校园江西省上饶县第一小学:国学立品,文学修身,阅读养性
读书会陇原读书会:让书香溢满黄土大塬
家生命成长的肩膀
文本常识三人
报道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举行“梁宗岱文学翻译论坛——《梁宗岱译集》研讨会”陈斌
广告阅读《教师月刊》,做一个出色的自我教育者
摘要
前言
诗即哭

文 _ 林茶居

朋友邀请参加饭局,说有几个二十多年前的老同学来。席间自是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酒到酣时便有各种爆料,说不尽当年窗前树下的甜美事、心酸事、尴尬事。座上还有诗人老皮。我和他都是“局外人”,不过很享受这种校友式的激情,偶尔插一句两句话。

教育江湖有“校长即笑长”的说法。我的理解,这主要是说校长应该传达善意和温情。借用这个意思,可以说校友即笑友,尤其是经历多年风雨依旧以校友相认相知的人,他们那时一起欢笑,日后再见,相视一笑就已足够。共同的记忆自然是起关键作用的触媒,而绵长的时光往往会给这份共同记忆注入诗意和美。所以,不管是作为歌曲还是作为意象的“同桌的你”,便串起了各种心绪;而所谓“防火防盗防师兄”,除了调侃,更裹藏诸多校园情感,至少,它凸显了同时搅浑了“师兄”作为一种校园文化因子的暧昧性—— 可爱的“师兄”,让多少“师妹”爱恨交加!我猜测,很多“师妹”真正想说的是:防火防盗“放”师兄。这颗暗中的心,如果“宛在水中央”,便是民歌《龙船调》之所唱:“妹妹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

我悄悄对老皮说:他们是校友,也是笑友;而诗友除了是笑友,还是哭友。作为多年的老朋友,老皮自然明白我的意思:诗写到深处,必然遭遇苦难(精神、语言、方法等),必然生发忧伤、悲凉和绝望。哲学的探索,亦是如此。只不过,它们并不一定就转化为一张“备受摧残”的“诗歌脸”或“哲学脸”。如果一个人习惯于贩卖疼痛,那么他可能就是看似深沉实则轻浮之辈。心中有海的人,自然装得下潮汐的起伏,经得住风浪的撕扯。他的存在就是一个伟岸的启示录,足以担负这样的命名:“伟大的诗人是本民族的教育家和未来伦理的预言家。”(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就是从这句话当中,我体悟到,在促进人的精神成长上,诗歌、哲学和教育如何相互打通,可以藉由哪些媒介、以什么样的机制连成一体。我也由此理解了,为什么二〇一六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会颁给似乎与文学不搭界的美国音乐家鲍勃?迪伦。

我未能免俗。当十月十三日从网络上获知这个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消息后,我从书架上找出几本与迪伦有关的书:《像一块滚石:鲍勃?迪伦回忆录(第一卷)》,记录迪伦视为重要精神源泉的“垮掉派”文学代表人物生活、写作的《垮掉的一代》,迪伦挚友金斯伯格的诗集《金斯伯格诗选》。重新翻过之后,感觉不过瘾,就又买了一些研究欧美现代音乐的书来看。

这次集中阅读,让我对迪伦所代表的摇滚(民谣)体系(理念、框架、符号、工具、方法、生产、传播等)有了新的认知。他们对诸如种族、战争、民权、司法、选举、劳工、福利、教育等各种公共事件的介入方式、参与程度及其所引发的旋涡效应,绝非深陷东方体制且孤陋寡闻如我者所能想象。在一首自己创作的反越战歌曲中,迪伦唱道:“最让我恐惧的是当敌人近身时/我看到他的脸长得跟我一模一样……”

如此惊心动魄、切身切魂,确实“像一块滚石”,永不停歇,一个个、一代代人碾过。自称有幸“成长于肯尼迪、迪伦、滚石的时代”,与迪伦同为新摇滚开创者、诗人、歌手的帕蒂?史密斯,这个曾经的书店店员说:“摇滚是一种属于人民的、拥有最原始能量的艺术形式,并且具有融合诗歌、政治、心灵和革命力量的可能性。”(张铁志,《时代的噪音:从迪伦到U2的抵抗之声》)她的身上披戴着“朋克教母”和“朋克摇滚桂冠诗人”的荣光,却坚决拒绝商业化和明星体制。在她这里,音乐不只是一种社会动员和建立集体认同的媒介,还是一种对抗商业机器、恢复人的自由和尊严的文化机制,因此也是一种“塑造年轻人的心灵”的教育力量。

他们所抗议或抵抗的不是所谓主流,所谓体制—— 在他们眼里,这些又算得了什么。他们直面的是人自身的罪与恶,是世界本身的病与毒,他们朝向自己心中的“许诺之地”,那里有爱、孤独和永恒。很多人帽之于“抗议歌手”之名,实际上是减缩了他们在音乐中所形塑的人生格局和理想之光。

命在诗里,长歌当哭。我可以什么歌都不会唱,唯摇滚版《国际歌》除外。这大概是我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和一首歌的共同宿命。我无意去追究为什么,而鲁迅早就把它推往苦难的深处:“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纪念刘和珍君》)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