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名潞,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及建筑史系教授,天津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中国前卫艺术》《中国极多主义》(中英文)、《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中英文)、《另类方法,另类现代》《“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意派论:一个颠覆再现的理论》、Total Modernity and the Avant-Gard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Art等。策划的重要展览有“中国现代艺术展”“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丰收:当代艺术展”“中国极多主义”“The Wall”以及“意派:世纪思维”等。
本书的很多内容来自我在哈佛所做的大量笔记。约瑟夫·里奥·柯纳(Joseph Leo Koerner)教授为博士所开设的艺术史方法论(艺术史方法与理论,Methods and Theory of Art History)研讨班课程让我受益匪浅。至今我还保存着那几页已经破旧的课程大纲,这都是20 多年前的旧物了。那个时候哈佛艺术史系人才济济,新艺术史的代表人物诺曼·布列逊(William NormanBryson)和《十月》(October)小组的领军人物伊夫林·布瓦(Yve-Alain Bois,1952— ),还有饱读史书的史论专家亨利·泽纳(Henry Zerner)都是80 年代以来非常活跃的西方艺术史教授。我参加过他们各自主持的西方艺术史研讨班,并为每个研讨班写了英文研究论文。这其中的一些内容放到了本书的部分章节,比如第七章浪漫主义的部分内容就来自我在泽纳开设的浪漫主义艺术理论研讨班上写的一篇论文。本书有关前卫,特别是俄国前卫的一部分讨论则来自我为布瓦开设的现代主义研讨班所写的论文。布列逊等教授还集体为哈佛全校开设视觉文化理论课,面向文学、艺术、历史等各科系,介绍最新的艺术史理论。每次讲课,二三百人的大教室里挤得满满的,甚至连过道也无处插足。一些欧洲专家也来哈佛讲课。我在听所有这些课时都做了笔记并进行了录音,这些都成为研究西方艺术理论批评的有价值的参考资料。90 年代初是美国新艺术史最活跃的时期,有关后现代和后结构主义的课程名目繁多。我至今保存着这些课程大纲。很多著名的西方哲学家和艺术史家,比如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 Fried,1939— )、罗萨琳·(Rosalind Krauss,1941— )等都到哈佛做过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