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北宋前期诗歌转型研究

北宋前期诗歌转型研究

  • 字数: 39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谢琰 著
  • 出版日期: 2013-12-01
  • 商品条码: 978730123582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43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唐宋诗歌转型研究,成果较多,因而这是一本旧题新作的著作。然而20世纪以来,对"唐宋转型""唐宋诗之争""宋诗特征"三大论题的思考功在宏观、弊在微观,而大量专题阐释、专题描述的论著则功在微观、弊在宏观。打通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壁垒,在宏观的视野中进行微观透视,在微观的辨析中渗透宏观思维,正是本书面对的学术难题,也是凸显出这部书稿独特的创新之处。
内容简介
唐宋诗歌转型研究,成果较多,因而这是一本旧题新作的著作。然而20世纪以来,对“唐宋转型”“唐宋诗之争”“宋诗特征”三大论题的思考功在宏观、弊在微观,而大量专题阐释、专题描述的论著则功在微观、弊在宏观。打通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壁垒,在宏观的视野中进行微观透视,在微观的辨析中渗透宏观思维,既是《北宋前期诗歌转型研究》面对的学术难题,也是凸显本书价值的创新之处。谢琰编著的《北宋前期诗歌转型研究》提出了“中观写作”的新的研究范式,对唐宋诗歌转型这一传统论题进行了崭新的思考,从艺术思维的角度,从自然观照、情感表达、历史记忆、政治关怀四个方面,完整而细致地描述北宋前期诗歌转型的全过程,并多层次地梳理和阐释审美转型和时代变迁的关系。
作者简介
谢琰,男,1983年生,安徽淮南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在《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丛刊》、《中国文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中州学刊》、《江海学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并出版译作《中国历史中的情感文化--对明清文献的跨学科文本研究》(合译,商务印书馆)。
目录
探索历史转型研究的新范式――代序 郭英德/1
绪论 转型研究的方法/1
一、唐宋诗歌转型研究综述/2
二、本书的研究理念与结构/23
第一章 自然观照/33
第一节 宋初范式的困境与绵延/33
一、《二李唱和集》:白体闲适诗的困境/34
二、《惠崇句图》:晚唐体写景诗的困境/37
三、《西昆酬唱集》:西昆咏物诗的困境/45
四、宋初范式的绵延/51
第二节 唐宋之际灵感的积累与新变/53
一、物象选择:荒幻与生活/54
二、描写自然:物态与物趣/58
三、感悟自然:物性与物理/74
四、旧范式与新灵感的关系/90
第三节 新范式的确立与功能/92
一、“觑天巧”:韩体的尊与变/92
二、“平淡”:陶、韦体的渗透/102
三、“意新语工”:呼唤终极范式/115
四、自然观照的转型轨迹/121
第二章 情感表达/123
第一节 物情转型与情感调控的增强/124
一、讽物:从讽刺到幽默/124
二、感物:从感伤到闲适/127
三、情感调控的增强/140
第二节 人情转型与情感叙述的培育/143
一、爱情:从描写情人到叙述逸事/144
二、亲情:从思念家园到关怀伦理/166
三、友情:从感慨知己到亲和同道/185
四、情感叙述的培育/200
第三节 宦情转型与情感转型的完成/201
一、命运观:从“幽命”到“明德”/201
二、身份观:从“表象”到“气象”/216
三、情感转型的完成/241
第三章 历史记忆/243
第一节 复现与评判:历史的表里/243
一、晚唐:怀古诗与咏史诗的消长/244
二、北宋:实录意识与反思意识的并行/253
第二节 原则与谱系:记忆的方式/266
一、道统意识:道德原则的落实/267
二、杂纂意识:知识谱系的成熟/275
第三节 历史理性向自然观照的渗透/288
一、“志物”:荒幻与生活/288
二、“格物”:描写与感悟/296
第四章 政治关怀/309
第一节 兵政关怀:观念与人格/309
一、从反战到论兵:兵政观念的系统化/309
二、道德与智慧:兵政人格的综合化/326
三、兵政理性与历史理性的互动/33l
第二节 民政关怀:心态与人格/333
一、民生诗与民俗诗:民政心态的务实化/334
二、理想与职守:民政人格的综合化/348
三、民政理性与历史理性的互动/359
第三节 议政关怀:方式与人格/361
一、从讽刺到谏议:议政方式的积极化/361
二、偏激与圆通:议政人格的综合化/'367
三、议政理性与历史理性的互动/'383
四、历史理性、政治理性对情感表达的影响/385
结 语 北宋前期诗歌转型的宏观实质/393
一、思维立场:分立与交流/393
二、思维方式:立异与中庸/404
三、思维载体:涣散与重构/411
四、结论:意向思维与系统思维/418
参考文献/422
后记/44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