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通风工程学

通风工程学

  • 字数: 6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王新泉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4-07-01
  • 商品条码: 978711124699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04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共17章,详细介绍了通风与空调在作业环境控制中的作用与任务,作业场所有害物的来源与危害,湿空气性质,通风方式与通风空调基本方程,粉尘与气溶胶特性及除尘机理与除尘设备,有毒有害气体的净化原理与方法,空调负荷计算、系统tnt、施工、测定、调试、竣工验收与运行管理,通风机、水泵的工作原理与选择方法,此外,还专门对置换通风、防排烟通风系统、生物安全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地下建筑通风、隧道通风、矿井通风、事故通风等7个通风工程专题进行了介绍。本书不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类似教材(如《工业通风》与《空气调节》)的简单翻版或合成,而是一部适合安全工程专业教学的新颖独特的“通风工程”课程教材,使用本书可在同一基础平台上讲授“工业通风”与“防尘技术”、“防毒技术”、”空气调节”等内容。    本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既可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教材(书中标有“.”的章节可作为本科教学的选讲内容),同时与“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对本课程内容的要求密切关联,能作为“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参考用书,并可供从事安全工程的科研、设计、施工等有关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王新泉,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原工学院安全及环保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工业大学兼职教授。1946年生于苏州,196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暖通空调专业。河南省政协常委、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高等院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6~2004年)、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委员会顾问、安全工程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建设安全研究会理事长、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兼任暖通空调和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全与环境学报》编委,《现代职业安全》编委。
    大学毕业后在煤矿任工程师,1984年调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系通风安全教研室任教,1989年调入中原工学院(原郑州纺织工学院)暖通空调教研室任教。长期在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颇有建树,是职业安全健康领域资历专家,知名学者。在多种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被EI收录多篇,有的被评为各类各级很好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持完成高水平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多项并获奖。
目录
序一序二前言第1章作业场所有害物的来源机器控制标准第2章湿空气的物理性质及其焓湿图第3章通风空调基本方程第4章粉尘与气溶胶特性第5章通风系统第6章全面通风第7章自然通风第8章局部排风第9章空气幕第10章除尘系统第11章有毒有害气体的净化第12章风机与水泵第13章空气调节系统第14章通风空调系统设计第15章通风空调系统的测定调试和竣工验收第16章通风空调系统运行管理第17章通风工程专题参考文献
摘要
序“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是在1958年建立的“工业安全技术”、“工业卫生技术”和1983年建立的“矿山通风与安全”本科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4年,国家教委将“安全工程”专业作为试办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中。1998年7月6日,教育部发文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代号:081002)属于工学门类的“环境与安全类”(代号:0810)学科下的两个专业之一。据“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199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自1958~1996年底,全国各高校累计培养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8130人。近年,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得到快速发展,到2005年底,在教育部备案的设有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75所,2005年全国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招生人数近3900名。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的要求,原来已设有与“安全工程专业”相近但专业名称有所差异的高校,现也大都更名为“安全工程”专业。专业名称统一后的“安全工程”专业,专业覆盖面大大拓宽。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要求的更新,安全工程专业的内涵也发生很大变化,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学生毕业后的执业身份是注册安全工程师。但是,安全工程专业的教材建设与专业的发展出现尚不适应的新情况,无法满足和适应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为此,组织编写、出版一套新的安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已成为众多院校的翘首之盼。机械工业出版社是有着5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优秀出版社,在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根据当前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本着“大安全”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聘请了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一批学术造诣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组织成立了“安全工程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以下简称“编审委”),决定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安全工程系列‘十一五’规划教材”。并先后于20048(衡阳)、20058(葫芦岛)、200512(北京)、20064(福州)组织召开了一系列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材建设研讨会,就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问题反复进行了研讨,在总结以往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以推动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为宗旨,进行顶层设计,制订总体规划、出版进度和编写原则,计划分期分批出版近30余门课程的教材,以尽快满足全国众多院校的教学需要,以后再根据专业方向的需要逐步增补。由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管理学等课程构成学科的基础平台课程,已被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学者认可并达成共识。本套系列教材编写、出版的基本思路是,在学科基础平台上,构建支撑安全工程专业的工程学原理与由关键性的主体技术组成的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体系,编写、出版系列教材来支撑这个体系。本系列教材体系设计的原则是,重基本理论,重学科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现状,体现人才培养要求。为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本着“主编负责,主审把关”的原则,编审委组织专家分别对各门课程教材的编写大纲进行认真仔细的评审。教材初稿完成后又组织同行专家对书稿进行研讨,编者数易其稿,经反复推敲定稿后才最终进入出版流程。作为一套全新的安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其“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体系新。本套系列教材从“大安全”的专业要求出发,从整体上考虑各门课程的内容安排,构建支撑安全工程学科专业技术平台的课程体系,按照教学改革方向要求的学时,统一协调与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各门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系列教材体系。内容新。本套系列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内容体系上的创新。它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又特别注意各门学科基础平台课之间的关联,更注意后续的各门专业技术课与先修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的衔接,充分考虑了安全工程学科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和各门课程教材间知识点的衔接、交叉和融合问题,努力消除相互关联课程中内容重复的现象,突出安全工程学科的工程学原理与关键性的主体技术,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有利于教学改革。知识新。本套系列教材的主编大多由长期从事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教授担任,他们一直处于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在编写教材时,他们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引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装备、新法规等理论研究、工程技术实践成果和各校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充实与更新了知识点,增加部分学科前沿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教材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以适应时代对安全工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要求。本套教材中凡涉及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全部采用最新颁布的版本。安全是人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需求,是人民生命与健康的基本保障。一切生活、生产活动都源于生命的存在。如果人们失去了生命,生存也就无从谈起,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全世界平均每天发生约685万起事故,造成约2200人死亡的事实,使我们确认,安全不是别的什么,安全就是生命。安全生产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履行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基本任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国内外实践证明,安全生产具有全局性、社会性、长期性、复杂性、科学性和规律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安全生产工作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中,成为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在安全领域的集中反映。安全问题不仅对生命个体非常重要,而且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安全发展”的重要战略理念。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安全·生命·稳定·发展”是一个良性循环。安全科技工作者在促进、保证这一良性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安全科技人才匮乏是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快培养安全科技人才也是解开安全难题的钥匙之一。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是培养现代安全科学技术人才的基地。我深信,本套系列教材的出版,将对我国安全工程本科教育的发展和高级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十分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也为安全生产领域众多实际工作者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提供了学习资料。当然,由于这是第一套基于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体系的教材,尽管我们的编审者、出版者夙兴夜寐,尽心竭力,但由于安全学科具有在理论上的综合性与应用上的广泛性相交叉的特性,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所依托的行业类型又涉及军工、航空、化工、石油、矿业、土木、交通、能源、环境、经济等诸多领域,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应用也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各个方面,因此,本套系列教材依然会存在这样和那样的缺点、不足,难免挂一漏万,诚恳地希望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关心与支持,希望选用本套教材的广大师生在使用过程中给我们多提意见和建议。谨祝本系列教材在编者、出版者、授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教学实践,获得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此我们祝愿各个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越办越好,办出特色,为我国安全生产战线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国安全工程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亚洲安全工程学会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安全工程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5月序一通风工程学序一细细读完新泉教授送来的《通风工程学》书稿,我为该书内容之丰富,概念之清晰,体系架构之新而感到高兴,展纸提笔,欣然为之序。通风系统在安全生产中处于很重要的位置,它既是保证生产得以正常安全进行的重要生产设施,例如对于煤矿来说,矿井通风系统就是有效防治瓦斯灾害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煤矿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更是保障从业人员身心健康的生命线工程,例如在煤炭、冶金、机械、建材、轻工等工业行业中的采矿、选矿、冶炼、铸造、锻压、热处理、烧结、耐火材料、蒸煮、洗染等生产场所,通风系统是控制这些场所产生的粉尘、余热、余湿和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改善劳动者作业环境,控制居职业病发病率之首的尘肺病的有效技术措施。所以,“通风工程”是支撑安全工程专业的关键性专业技术之一,也是体现安全工程专业工学属性的一项工程学原理性质的专业技术。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将“通风工程学”作为主干性专业技术课是很有必要的,我深信,本书的出版将会促进安全工程专业“通风工程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发展,并进一步丰富“通风工程学”的内涵。我十分赞赏安全工程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的《通风工程学》教材编写班子,本书的十多位作者来自具有不同行业背景的高校,又都是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尤其是本书主编王新泉教授,他是安全科学与工程界知名学者,不仅基础理论厚实,而且有丰富的安全生产实践经验。这个由老中青优秀教师组成的班子,优势互补,密切合作,共同编著了这部全新的专业教材。与同类教材相比,该书较好地体现了加强基础、面向前沿、突出思想、关注应用、方便阅读的原则,全书的着力点放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阐述上,结合学生现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紧贴学科发展前沿,体现了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安全科技人才的培养要求。我预祝本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2007年12月序二通风工程学序二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身生活、工作、生产、科学实验场所的空间内部(室内)环境条件、空气品质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通风工程就是为了满足并保证实现这些要求的一门工程技术,它对社会经济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