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移动的力量

移动的力量

  • 字数: 24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作者: 无 著 吕廷杰 等 编
  • 出版日期: 2014-08-01
  • 商品条码: 978712123335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0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自乔布斯重新定义移动互联网之后,“移动改变生活”就在人类社会渐渐从理想照进现实。但是,“移动改变生活”就代表移动互联网的最高境界了吗?本书几位作者以突破性的视角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们坚定不移地预判:当前的移动互联网只不过“小荷才露尖尖角”,未来十年,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生产力,同时,作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移动互联网还将重新定义人类生产力。
本书围绕移动生产力的四大要素、三大背景、三大特征、三大先进性和三大技术驱动,未来劳动者、管理者和政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中国“弯道超车”的重大历史机遇等关键问题,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读者将在一行行充满“科技+人文”情怀的文字中看到一幅幅“现实+想象”的生动画面,特别适合政府官员、传统行业管理层、决策层阅读及学习。
作者简介
吕廷杰,教授,博导,专注于通信管理、信息经济学以及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助理、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其担任的社会职务包括但不限于教育部电子商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通信专委会主任、中国通信学会管理专委会主任、国际电信协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国家管理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李易,传统行业与移动互联网跨界整合的实验者、投资者以及布道者。现任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上海移动互联网应用促进中心主任、创业公社联合创始人兼执行社长、中国A股上市公司号百控股独立董事、新加坡上市公司佳杰科技独立董事。其担任的社会职务包括但不限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训练研究所上海培训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电信集团创新孵化项目评审专家。
周军,东方证券研究所研究主管,TMT首席分析师。因在科技和移动互联网领域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和出色的投资价值挖掘能力,于2009-2013年连续获得中国资本市场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水晶球最佳分析师、第一财经最佳分析师、金牛分析师等称号。
芮斌,科技业资深观察员与评论员,长期从事与互联网、消费类电子、广播电视相关的研究工作。曾任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战略拓展经理、上海文广集团东方宽频公司总经理、百视通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华为消费者事业群副总裁。
曾会明,中广互联CEO,兼任中国广播电枧协会有线电视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邮电大学MBA特聘导师。2012年倡议发起成立“DVB+OTT融合创新论坛”,致力于推动有线数字电视与互联网业态的融合、创新与发展。
目录
1再平衡——从消费到生产1
1.1生产层级的变革正在发生3
1.1.1引子:Yammer的野心4
1.1.2概念一:GE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6
1.1.3概念二: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9
1.1.4概念三:田溯宁在中国倡导的“产业互联网”11
1.1.5层出不穷的新概念背后是移动互联网向生产层级的渗透12
1.2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由消费到生产的再平衡15
1.2.1历史上的几次技术变革浪潮——从生产到消费的平衡15
1.2.2移动互联网——始于消费,但终将回归生产21
1.3再平衡背后的逻辑——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需要25
1.3.1创新是劳动生产率进步的关键25
1.3.2前两次工业革命26
1.3.3信息和桌面互联网革命29
1.4再平衡的意义和影响33
1.4.1移动互联网在消费层级的兴起已部分重构了社会33
1.4.2移动互联网向生产层级的再平衡将彻底重构社会35
2革命性的生产力——移动生产力45
2.1移动生产力的定义47
2.1.1三大背景48
2.1.2三大特征49
2.1.3三大先进性51
2.2移动生产力四要素53
2.2.1任何状态中的人54
2.2.2形形色色的智能机器56
2.2.3基于大数据的管理62
2.2.4无处不在的网络64
3移动生产力的三大技术驱动67
3.1终端技术69
3.1.1处理器69
3.1.2传感器71
3.1.3无线充电75
3.1.4新材料80
3.1.5新能源81
3.1.6增材制造83
3.2软件技术85
3.2.1云计算和雾计算85
3.2.2移动平台技术90
3.2.3大数据93
3.2.4生物特征识别97
3.2.5增强现实98
3.2.6人机交互100
3.2.7人工智能108
3.2.8量子计算111
3.3网络技术114
3.3.1第四代和第五代通信技术114
3.3.2工业无线技术116
3.3.3近场通信121
3.3.4低功耗蓝牙123
3.3.5ZigBee125
3.3.6量子通信127
4劳动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29
4.1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已渐行渐远133
4.1.1移动互联网正在解放劳动者133
4.1.2劳动者变得前所未有地强大139
4.1.3大数据分析将成为劳动者的基本技能146
4.2集中化大生产模式正在被打破149
4.2.1自由决定劳动时间和场所149
4.2.2自由决定生产工具152
4.2.3工作和生活的边界被打破154
5企业组织管理正在遭遇重大变革157
5.1现行的考核机制将不再适用159
5.2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必将重建161
5.3企业的信息和数据安全面临新的挑战165
5.4企业的组织结构面临重建169
6越来越智能化的机器171
6.1终端及软件技术的进步使得单设备智能化成为现实173
6.2联网后的智能化设备实现了协同工作181
6.3大数据推动了真正意义上的机器智能化191
7大数据决定了政府和企业的智商195
7.1大数据概述197
7.1.1大数据的兴起197
7.1.2大数据的概念及特征198
7.2大数据,大时代201
7.2.1物联网带来了数据的爆发201
7.2.2云计算实现了大数据的技术基础203
7.2.3新的数据处理技术使大数据实时分析成为现实205
7.3大数据的价值207
7.3.1大数据助力行政管理207
7.3.2大数据提高生产效率213
7.3.3大数据变革传统经营方式217
8中国正在超越227
8.1移动互联网助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229
8.1.1经济结构不适应劳动力人口结构变化231
8.1.2投资刺激经济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233
8.1.3下一波经济增长将由技术进步带动234
8.2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有超越的底气237
8.2.1与世界同步的基础网络238
8.2.2高度普及的智能终端241
8.2.3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应用246
8.3可持续增长的巨大空间255
8.3.1国民经济发展为移动互联网提供应用空间256
8.3.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259
8.3.3深化改革释放更大的应用空间264
8.4中国必将超越267
结语269
联合推荐271
致谢274
名词解释27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