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元史本澄

元史本澄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04-02-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4066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4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文库》丛书的一种,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科举制度从创立、发展到消亡的过程,重点研究了清代科举的制度、形式和方法。书中还附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包括试题示例、文体示例和一些珍贵图片资料。 片段1 北宋初年,常科的科有的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进士科之外,其他科目总称诸科。那时,各州县都没有学校,仅京城开封设有国子监。在这里学习的都是官僚子弟,人数不多,有些人只是挂名而已。所以,考生的来源,主要是各州贡举。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将合格的考生解送礼部,称为“取解试”。第二年春天,礼部进行考试,称为“礼部试”,又称“省试”。省试的内容基本上和唐代一样,进士重诗赋,诸科重帖经、墨义。而“抽卷问律”则是对明法以外各科的共同要求。 片段3 试帖诗多应制之作,必须庄重典雅,切忌纤佻浮艳。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科会试,诗题为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福州的一位举人,八股文已经合格,只因诗中有“一鞭残照里”之句,主考官说他语用《西厢记》,被取消了录取资格。咸丰五年(1855),湖南补行乡试,诗题为《山衔好月来》,一位考生的八股文已经合格,也因诗中有“平远山如画,温柔月恋乡”。主考官认为语近“香奁体”,也没有录取。至于美人、红粉、风流、狐鬼、骷髅、破败、斩杀、死亡等不庄不吉的字样,更是使用不得。 片段4 这次科场案,先后受到惩处的共九十一人,其中斩决者五人,遣戍者三人,先是遣戍后准捐输赎罪者七人,革职者七人,降级调用者十人,罚俸一年者三十八人,被罚停会试或革去举人者十三人,死于狱中者二人。大学士柏(艹俊),不仅是清代科场案中被斩决的唯一的一品大员,在科举史上,死于科场案的官员中,他的职位也是最高的。
目录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 实行科举前怎样选拔人才◇开科取士的雏形◇唐代的常科考试◇制科和武举 /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变化多端的宋代科举◇三级考试制度的确立◇锁院、糊名和誊录◇冷落的制科的武科◇元代科举的中落/ 三、科举制度的极盛 明初科举与荐举的更迭◇学校--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的乡试、会试和殿试◇明代的武科 / 四、清代的童试 童试的内容◇入学之后/ 五、清代的最高学府 辟雍的规模和建制◇监生与贡生◇坐监与拨历/ 六、清代的乡试 乡试的考场◇乡试的内容◇严密的科场条规◇内外帘官的职责◇正榜和副榜 / 七、清代的会试 会试前的磨勘复试◇从公车赴试到杏榜题名 / 八、清代的殿试 对策◇读卷◇金殿传胪及其他 / 九、入(亻士)的敲门砖 八土股文◇试帖诗/ 十、清代的制科 宽厚优遇的己未词科◇吹毛求疵的丙辰词科◇不景气的经济特科 / 十一、清代的武科 武童试◇武乡、会试◇武殿试 / 十二、清代的科场案 顺治丁酉科场案◇康熙辛卯科场案◇咸丰戊午科场案 / 十三、科举制度的消亡 “牢笼志士,驱策英才”之术◇历史的必然 / 附录:一、清代乡会试试题示例 二、清代科举考试主要文体示例 (一)《四书》文(二)《五经》文(三)试帖诗(四)论(五)表(六)诏、诰(七)判语(八)策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