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间社会的组织主体与价值表述

民间社会的组织主体与价值表述

  • 字数: 29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周星 于惠芳 主编
  • 出版日期: 2010-11-01
  • 商品条码: 978730117963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3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中国见解”释义
用“见解”来自我标识,是因为我们大家来自中国特色的大社会学。北京大学的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是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工作、人口学、民俗学诸学科的共同平台,而我们的博士后人员来自更广的范围,除了这几个学科之外,他们还来自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哲学、文学、传播学。不管在博士生阶段接受过哪个学科的训练,大家在博士后阶段的知识生产方式是社会科学的调查研究,都可以用“见-解”来概括。
“见-解”,是先看后说,先调查然后有发言权。“见一解”,是对流动站的创始人费孝通先生的“从实求知”精神的传承。许多成员的原有学科的知识生产方式是字面意义上的“望文生义”,是从文本到文本的申说。大家先后从海内外的四面八方来到北大社会学系,共同习得了“见-解”的方式。因此,“见-解”是我们大家的同质性的标志。
“见解”,也是大家的自我期许。做社会研究,一定要见多识广。对于我们时代重要的社会变迁过程,我们虽然身在其中,但是一定要让我们的学术眼光在场。见证,亲历,才能够有力地举证,自己的解说才能够自信而服人。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术操之在我而能够为公器,那是通过规范的遵守而达成的。社会研究有复杂的“见”的方法和“解”的理论,那是需要不断的学习和长期的培训才获得的能力。“见而能解”,当然是一种个人才华的表现,但同时也是学术规范的产物。
“中国见解”既是“在中国”看社会的见解,也是“从中国”去看世界的见解,还是“为中国”求真知的见解。
“中国见解”,让我们共同期待……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联谊会本届会长  高丙中
内容简介
用“见解”来自我标识,是因为我们大家来自中国特色的大社会学。北京大学的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是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工作、人口学、民俗学诸学科的共同平台,而我们的博士后人员来自更广的范围。
目录
直面社会事实,追求学术尊严(序言)(周 星)
生存资源剥夺与传统体制依赖:当代中国工人集体行动的逻辑——对河南省z市z厂兼并事件的个案研究(唐 军)
事实与情理:一家国有企业的兼并纠纷案与社会科学观念(朱晓阳)
基于矿产资源开发的农村社区权力运作探析(张丙乾)
额济纳旗生态移民的环境社会学考察(色音)
“部落”的狂欢:福街商人自治组织的民族志——转型期个体与国家之间“群“的兴起的公共领域意义(陶庆)
中国当代一座博物馆-庙宇的民族志:从文化传统到政治艺术的双名制(高丙中)
人情关系网与校园人际和谐——一项关于高校教师小群体的经验研究(杨威)
我国博士后现状的浅析与解释——以研究型大学a 为案例(于惠芳、葛军娜)
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藏族村落中的汉族移民身份认同叙事(李立)
从生活所迫到自愿选择——甘南夏河女尼出家原因的人类学调查(刘夏蓓)
文化多样性与宗教认同——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川地区为个案(祁进玉)
流动的文化和文化的流动——唐代以来傈僳族的迁徙及其文化变迁研究(高志英)
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艺术人类学视角(方李莉)
传统社会结构与文化景观保护—— 三十年来我国古村落保护反思(刘夏蓓)
转型社会的乡村法律民族志:方法与对象(侯 猛)
一个“边缘”的传统——人类学在荷兰(刘正爱)
编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