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多难兴邦——汶川地震见证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多难兴邦——汶川地震见证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 字数: 278.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萧延中 等著 著作
  • 出版日期: 2009-07-01
  • 商品条码: 978730115560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从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视角,观察和呈现“5·12”大地震对中国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也即通过“5·12”大地震的实例来证明中国公民社会存在的价值,展示这次突发事件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前景留下的宝贵启示。其中有对“5·12”大地震后中国民众所爆发出来的少见参与热情的描述和分析,同时作者们根据对地震灾区进行实地考察得到的经验事实,尝试对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理论问题进行初步判断和阐述。本书作者们在结论中认为,合作是此次汶川地震留给我们的很重要的制度遗产,并就有关“合作”的三个问题提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回答。
作者简介
萧延中,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目录
序言
导论“5·12”与“公民性”的展现
第一章 中国呼唤公民社会
第一节 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
第二节 成熟公民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历史视野中的公民社会发展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治理困境与公民社会发育
第二章 公民意识的爆发:汶川地震的启示
第一节 公民参与意识的释放与不足
第二节 企业公民社会责任感的释放
第三章 公民社会组织发育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汶川地震:NGO在行动
第二节 NGO发展的汶川标本
第三节 NGO之间的协调平台建设
第四节 汶川地震中其他社会组织的参与
第四章 媒体与地震后公民社会的发育
第一节 媒体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概述
第二节 地震后中国媒体的出色表现
第三节 媒体与公共空间的建构
第四节 媒体与公民意识的发展
第五节 媒体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
第五章 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 中国政治传统与公民社会发育
第二节 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外部制度环境
结语 合作——汶川地震留给我们的制度遗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