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罗素与中华文化

罗素与中华文化

  • 字数: 37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丁子江 著 著
  • 出版日期: 2015-03-01
  • 商品条码: 978730125513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3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5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丁子江编著的《罗素与中华文化:东西方思想的一场直接对话》在对罗素访华及其与中国思想界对话的评述中,较全面深入地探讨了这位大哲与中国,与当时中华各种精英以及与中华思想文化的互动关系。与同类著作相比,本书有着某些不同的切入点与考证成果:即在在东西方对话历史语境还原中重温罗素。著者分析了罗素之所以有浓厚中国情结的前因后果。
作者简介
丁子江,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北京大学哲学硕士,美国普渡大学哲学博士。加州州立科技大学(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Pomona)哲学系教授(终身职)。现兼任英文《东西方思想》思想杂志(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 简称JET)总编辑,国际东西方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ast-West Studies,简称IAES)会长等。研究范围为东西方哲学与思想比较,文化与历史哲学以及社会政治哲学。曾任美国中国当代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东南大学东西方中心特约教授,中国云南大学客座教授以及中国哈尔滨工程大学客座教授等。曾任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副会长。曾研究或任教于北京大学,美国普渡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等。曾作各种学术讲演60余次。著有《险道三十年》(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中国当代民营经济史评》(国际科教文出版社,2009),《思贯中西》(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美国之劫》(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经济大逃亡》(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2006),《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2006)、《中美婚恋记实文学》(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2004)等著述。
目录
导言 在东西方对话的历史语境中重温罗素
一、罗素的访华语境:东西方跨文化直接对话的沟通基础
二、罗素的访华语境:特定社会历史文化的全方位还原
三、罗素的访华语境:跨文化的“最大公约数”与“不可翻译性”
四、罗素的访华语境:跨文化“自我反思”的挑战
五、罗素的访华语境:跨文化对话的桥梁设计者与构筑者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以来最博学的思想大师
一、精彩纷呈的一生
二、跨学科与跨文化的一代大哲
第二章 终生的中国情结
一、与中国不解之缘的“暗结”
二、热情的“崇华派”:大哲难忘的中国之恋
第三章 罗素与中华文人精英
一、罗素与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蒋梦麟
二、罗素与胡适、丁文江
三、罗素与鲁迅、郭沫若、林语堂、徐志摩、梁实秋
四、罗素与赵元任、杨端六
五、罗素与其他文人精英
第四章 罗素与中华政治精英
一、罗素与孙中山、谭延闿
二、罗素与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
三、罗素与周恩来、张太雷、瞿秋白、恽代英、张国焘
四、罗素与张申府
第五章 罗素与中华哲学精英
一、罗素与梁漱溟
二、罗素与张东荪、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
李石岑、傅铜
三、罗素与张岱年、贺麟
四、罗素与洪谦、任华、沈有鼎、王浩
五、罗素与唐君毅、牟宗 三、徐复观、张君劢、方东美
六、罗素与其他哲学精英
第六章 罗素的重大讲演及其影响
一、第一大演讲《哲学问题》
二、第二大演讲《心之分析》
三、第三大演讲《物之分析》
四、第四大演讲《社会结构学》
五、第五大演讲“数理逻辑”
六、临别讲演“中国的到自由之路”
第七章 罗素:一位了解中华文化的大哲
一、罗素的中华文化观
二、罗素的中国重建观
第八章 1920年代中国的“罗素化”与“杜威化”
一、“罗素化”与“杜威化”的区别
二、“罗素化”与“杜威化”的“失利”与“复兴”
第九章 悲情历史的承载:罗素祖孙与中国的不同“对话”
一、约翰·罗素:两次鸦片战争的重要决策者
二、伯特兰·罗素对鸦片战争的批判
第十章 罗素非凡的写作及其著作中译本
一、因思想著述和优美写作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哲
二、罗素著作中译本的出版概况
后记 在大师遨游的历史时空穿越
参考文献
罗素著作列表
罗素有关中国的部分英文文章列表(1919―1927)
罗素著作中文译本列表
罗素访华大事记
罗素生平年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