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精装)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精装)

  • 字数: 37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李泽厚 著
  • 出版日期: 2008-06-01
  • 商品条码: 9787108028983
  • 版次: 0
  • 开本: 32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8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收作者对近代中国自太平天国至辛亥革命时期各主要思潮和重要思想人物如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孙中山,章太炎、鲁迅等的系统论述和细致分析。首篇即从思想角度剖析,太平天国为何“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指出农民革命战争诸多规律性现象、慨乎言之,深意存焉。其后数篇乃对戊戌变法维新思想和人物的详尽分疏,于康有为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策略,评价甚高。此外,对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特殊地位,章太炎的民粹主义的突出思想特征,上世纪初知识者由爱国而革命的心路历程以及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独特意义,都或详或略予以点明和论述。     黑格尔和马克思都说过,巨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经常两度出现。中国近百年来的许多规律、因素、传统、力量等等,直到今天还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中国近代思想在短短几十年内,从封建主义到社会主义,像雷奔电驰似的,越过了欧洲思想发生成熟的数百年行程。从洪秀全到鲁迅,本书论述的是中国近代走向未的浪潮。     ——李泽厚
内容简介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思想散论     (1)1949年后研究成果肯定了这场革命的农民战争性质,缺点是未深入探讨其客观发展,总结历史经验。     (2)洪秀全借来的西方上帝比传统宗教更便于发动、组织下层群众,其中特别是“崭新”的仪式、戒律被改造为严格的军事纪律,起了很大作用。     (3)以宗教信仰、道德说教作为革命的精神动力不可能持久。不应把农民革命和农民领袖理想化。     (4)砸烂的只是孔子的牌位,军事斗争冲击了“四根绳索”,却不能变更它。     (5)《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与空想性,纯从消费、分配着眼搞平均主义、禁欲主义的“共产主义”违反了客观历史的发展。     (6)集体化、单一化、军事化的社会结构和生活蓝图,企图用高度集中的行政组织和权力支配社会。     (7)《资政新篇》是珍贵的续编,它比小生产者的空想更符合历史过程。     十九世纪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研究     (1)龚自珍的浪漫前奏曲和魏源、冯桂芬的历史地位。     (2)七十年代马建忠、薛福成等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张。     (3)主张新经济发展为要求上层建筑的改革:八十年代郑观应等人的政治主张,开议院成为变法维新的关键。     (4)新旧意识形态既尖锐对立,又相互渗透。     (5)九十年代改良派思想的高峰:理论上的成熟,提出了民权、平等等重要观念。     (6)与顽固派、洋务派的思想斗争:反对“中体西用”。     (7)低估了封建顽固势力,要求资本主义民主改革的第一次失败,改良派自由主义让位于革命派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     康有为思想研究     (1)康的思想体系的四个方面及其成熟过程。     (2)西方传来的自然科学渗入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是当时主要特色之一。     (3)传统人性善恶命题论辩的时代内容:资产阶级自然人性论反对封建传统的天理人欲论。     (4)“公羊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     (5)“大同”空想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容:建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基础上是其主要特点。     (6)人权、平等、自由、独立作为理想大同社会的基本原则。     (7)“托古改制”在政治斗争中的实践意义。     谭嗣同研究     (1)谭嗣同思想产生的时代阶级特征:九十年代的改良派左翼。     (2)谭的“以太”基本上是物质性的概念。     (3)“仁”与“以太”的多层关系。     (4)“心力”是唯心论概念,“心力”与“以太”能否等同诸问题。     (5)对封建纲常和君主专制的猛烈抨击是谭思想中最光辉的部分。     (6)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诡辩论、科学与宗教、革命与改良……一系列悲剧性的矛盾。     论严复     (1)严的历史地位不在代表改良派,而在给近代中国人以进化论的新世界观。     (2)这是他一个创造性的贡献,影响了好几代知识分子,《天演论》不只是翻译。     (3)介绍英国经验论哲学和逻辑归纳法。     (4)对理论思辨重视不足,从而由经验论到主观唯心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近代中国哲学一个重要教训。     (5)严的自由主义的经济、政治思想(介绍《原富》、《法意》)是未起影响的重要方面。     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论纲     (1)中国近代分为四期(1840—1864,1864~1894,1894~19ll,191l一1919):两个革命高潮,两个革命低潮。     (2)自立军运动和拒俄义勇队是革命派发展中的两个关键环节。     (3)由爱国而革命是这个发展过程的基本线索,不是自由、平等、人权、民主而是国家的独立富强,成为出发点和首要问题,它为以后几代革命者所不断重复。     (4)兴中、华兴、光复三会有不同特色。     (5)陈天华的反帝救国,章太炎、朱执信的主观社会主义是具有代表性和有社会根源的思想。     (6)邹容呐喊的人权、民主、自由最终被淹没在上述两种思潮之中。     (7)反帝、反满遮盖了反封,对封建主义以新形式或旧形式继续统治估计不足,这是严重的历史教训。     论孙中山的思想     (1)建设富强祖国、反对帝国主义,是民族主义两大内容。雄伟的《实业计划(物质建设)》。     (2)民权主义本应是革命的中心。《民权初步》的积极意义。     (3)“权能分开”说的弊病,“万能政府”在中国条件下便可向封建法西斯变质。     (4)民生主义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而又反对资本家。     (5)孙的“生元说”。中国近代哲学的某些特征。     (6)革命的失败突出了理论的重要性。(《孙文学说(心理建设)》的唯物论的认识论。     (7)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章太炎剖析     (1)决定章的历史地位的是作为宣传家思想家的第二时期(1900—1908)。     (2)章的思想来源、成分、过程、时期的种种复杂性,古文经学和佛学唯识宗是主干。     (3)反资本主义的思想特征:反对代议制民主,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反对物质文明,反对进化论。     (4)认为道德才是社会的法规,革命的动力,“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之道德”最为重要。     (5)这独特地反映了在传统生产方式束缚下的宗法农民思想,表现了小生产者的空想性和封建性。     (6)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强调主观战斗精神,与上述政治社会思想融为一体。    梁启超王国维简论     (1)梁、王均是中国近代史上应予肯定的大人物,不能抹杀。     (2)梁广泛宣传介绍了资本主义人生观、历史观、文艺观,起了反传统的进步作用,是影响最大的中国近代启蒙宣传家。     (3)王是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开山。     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     (1)对下层人民的爱与对上流社会的憎是鲁迅一生特色。提出“国民性”问题。人道主义比个性主义更根本。     (2)早年以1906年为界,第一段是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第二段受章太炎的重要影响。     (3)前期以1925年为界,第一段是用“文明批评”、“社会批评”作为改变“国民性”的新战略。     (4)第二段是与文化界统治人物的直接搏斗,它在鲁迅思想发展中有关键意义。     (5)前期积累了许多接近或吻合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念、思想,1927年秋冬是鲁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后期的开始。     (6)鲁迅作品的抒情风格。     (7)中国革命与六代知识分子。     后记     (1)偶然与必然应是历史哲学的中心范畴。     (2)中国近代三大进步思潮及其对立面。
目录
内容提要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思想散论     一  一个被改造的上帝     二  砸烂孔丘的牌位     三  冲击“四条极大的绳索”     四  《天朝田亩制度》     五  《资政新篇》 十九世纪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研究     一  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前驱先路”     二  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发生与发展     三  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高潮与顶峰     四  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衰颓 康有为思想研究     一  哲学思想       二  “大同”空想     三  “托古改制”思想 谭嗣同研究     一  谭嗣同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三  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论严复     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二  《天演论》的独创性     三  经验论及其归宿     四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论纲     一  两个关键环节     二  四个思想代表     三  一束历史教训 论孙中山的思想     一  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     二  民生主义     三  哲学思想 章太炎剖析     一  问题的复杂性     二  社会政治思想的特色     三  “依自不依他”的哲学思想 梁启超王国维简论     一  如何评价     二  启蒙宣传家     三  新史学的代表人物 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     一  早年的两个阶段     二  前期的两个阶段     三  知识分子的主题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