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普洱茶品饮入门图册

中国普洱茶品饮入门图册

一本书读懂普洱茶。识普洱,鉴普洱,在悠悠茶韵中品味时间的味道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作者: 陈龙 著
  • 出版日期: 2019-04-01
  • 商品条码: 9787121252723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0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越陈越香”被公认为是普洱茶区别其他茶类的一大特点,普洱茶不同于别的茶贵在新,它被尊称为“可入口的古董”,茶中特殊的“陈香”往往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升值。 本书将详细讲解普洱茶的历史渊源、各个种类普洱茶的不同制作流程、冲饮方法以及其香韵,还对普洱茶的辨别和贮存方法,做出了说明,对普洱茶收藏爱好者来说大有裨益。     "
内容简介
本书以大量图片将普洱茶的品质特征、普洱茶的选购、普洱茶的历史文化、普洱茶的产区、普洱茶的制作、独特加工工艺、品鉴技巧、冲泡步骤娓娓道来。特别是书中还介绍了市面上不多见的普洱茶特殊品种,如螃蟹脚、老帕卡等。还有少数民族日常饮用的民族特色茶,如凉拌茶、竹筒茶、土锅茶、龙虎斗茶等。
作者简介
"陈龙,高级评茶员,高级茶艺师,出生于中国茶叶第一镇——安溪县感德镇;曾任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茶》制片人、《劳动午报· 茶业品牌》副主编;感德茶铁观音品牌创始人;现为感德真品茶业机构总策划、茶书网主笔、《中国法治杂志》记者、北京中华 茶艺协会马连道联络处负责人。 孙瑞江,河北石家庄人,健智网创始人、育慧网总策划;伴夏茶网茶与健康频道主任、中国教育培训协会副会长、中国策划联合会副 会长、《新商务周刊》企业咨询策划专家。"
目录
目录 茶入文化 013 茶与诗词 013 茶与歌舞 013 茶与书画 014 茶与戏曲 014 茶之圣者――陆羽 015 不慕荣华只爱茶 015 陆氏茶与《茶经》 016 第一壶 等闲识得东风面 普洱茶概述 第一盏 认识普洱茶:岁月流转得茶香 普洱茶得名的由来 018 普洱茶与黑茶的关系 018 普洱茶与黑茶的区别探析 018 关于普洱茶归属问题的争议 019 普洱茶分类 020 乔木茶与台地茶 020 生茶与熟茶 022 干仓与湿仓 024 散茶与紧压茶 026 专题 中华七大茶系 028 第二盏 普洱茶制作工艺:千丛万丛选优丛 普洱茶的采摘与摊放 032 采摘鲜叶 032 鲜叶摊放 033 晒青毛茶的制作过程 034 晒青毛茶各级品质特征 035 滇青普洱与滇绿普洱的制作工艺 036 普洱生茶与普洱熟茶的制作工艺 037 普洱生茶 037 普洱熟茶 039 传统普洱沱茶制作工艺 041 第二壶 茶香飘飘穿时空 普洱茶历史 第一盏 普洱茶传说与文化:真茗士显风流 古代濮人与普洱茶 044 谁是古茶树的主人 045 世界最古老的茶 047 最早的普洱茶制作 048 散茶 048 酸茶 048 竹筒茶 048 布朗族种茶始祖叭岩冷 049 “武侯遗种”的传说 051 普洱贡茶 052 普洱茶史 056 普洱茶的传承 056 茶马交易机构――茶马司 057 茶叶交易市场――茶马互市 057 第二盏 茶马古道:古道犹留普洱香 茶马古道的由来 058 茶马古道的起点 059 茶马古道的三条主干线 060 马锅头成为大茶商 061 明末清初“走夷方” 062 活着的马帮 063 驿站与马店 064 第三壶 好山好水育佳茗 普洱茶产地 第一盏 普洱茶区与茶山:名山大川有茶灵 普洱茶分布 066 三大茶区 067 勐海茶区 067 下关茶区 068 易武茶区 068 古今六大茶山 069 攸乐茶山 069 革登茶山 069 倚邦茶山 070 蛮砖茶山 070 曼撒茶山 071 莽枝茶山 071 第二盏 茶树之王:千年古树荫后人 巴达茶树王 072 南糯山大茶树 073 邦崴大茶树 074 镇沅千家寨古茶树林 076 景迈万亩古茶林 078 第四壶 真茗典藏成古董 普洱茶的选购与收藏 第一盏 普洱茶的选购:练得慧眼识真茗 普洱茶选购的原则 080 一要看 080 二要尝 080 看懂包装 081 牛皮纸 081 网格纸 081 机器薄纸 082 厚绵纸 082 手工薄绵纸 082 薄油纸 083 内飞 083 唛号 083 选出好茶的诀窍 084 卫生为首选 084 不盲目崇信年份 084 不盲信包装 085 霉味和陈香不一样 085 不要轻信大叶 085 最后看包装 085 观色闻香分辨生茶与熟茶 086 香气 086 汤色 086 叶底 086 干仓与湿仓的鉴别 087 从外形辨别 087 从气味辨别 087 从汤色辨别 087 从叶底辨别 087 第二盏 普洱的保存与收藏:舌尖上的古董 保存得当增茶味 088 空气要流通 088 温度要恒定 088 温度要适宜 089 环境要干净无异味 089 外包装顺其自然 089 普洱茶的贮藏方法 090 收藏中的大学问 091 明确目的 091 鉴别年代 092 选择茶品 093 做好归档 093 说不清的年限茶 094 1950 年以前 094 1950~1968 年 094 1968 年以后 094 第五壶 竹炉汤沸烹香茗 冲泡普洱茶 第一盏 普洱的冲泡要领:掌握要领好入门 选择宜茶之水 096 泉水 096 矿物质水 097 纯净水 097 自来水 097 选择泡茶的茶具 098 茶壶 098 烧水具 098 茶杯 099 公道杯 099 茶盘 100 茶荷 100 茶巾 100 普洱茶刀 101 茶道六用 101 依据茶性冲泡普洱茶 103 投茶量的多寡 104 洗茶不可少 105 第二盏 不同器皿泡茶法:千壶万杯别样味 盖碗冲泡法 106 紫砂壶冲泡法 108 飘逸杯冲泡法 110 第三盏 不同场合泡茶法:随时随地怡茶情 居家轻松泡茶 112 办公室简易泡茶 114 旅行品一杯冷香茶 116 第六壶 赏心不厌显名扬 普洱茶鉴赏 第一盏 普洱茶的评鉴:品评佳茗有方法 鉴评技巧与方法 120 普洱茶的陈韵 120 普洱茶的香气 120 普洱茶的味道 121 普洱茶的水性 123 普洱茶的喉韵 124 如何鉴别普洱茶品质的高低 125 普洱茶陈香之谜 126 茶叶香气类型及成分 126 普洱茶香、味鉴赏常用参考术语 127 第二盏 普洱茶品鉴:茶中自有大学问 普洱生茶 128 普洱熟茶 129 普洱散茶 130 七子饼茶 131 老帕卡 132 老黄片 133 老茶头 134 螃蟹脚 135 老班章 136 …… 第七壶 修身健体两不误 普洱茶功效 第一盏 普洱茶的功效:茶中保健之王 有关普洱茶保健功效的历史记载 156 世界各国对普洱茶养生作用的研究 157 防癌抗癌 157 降脂、降压、减肥、抗动脉硬化 158 延缓衰老 158 护胃养胃 159 护齿健齿 159 第二盏 普洱茶饮用宜忌:了解宜忌更健康 气血两虚之人可饮熟普洱 160 饮茶的禁忌讲究 161 特殊人群的饮茶宜忌 161 其他禁忌 161 第三盏 普洱茶调饮:千般滋味总相宜 冰镇普洱茶 162 蜂蜜普洱茶 163 普洱奶茶 164 菊花普洱茶 165 柠檬普洱茶 166 玫瑰普洱茶 167 第四盏 普洱茶佐茶小点:好茶搭美味 全麦饼干 168 绿豆糕 169 巧克力核桃蛋糕 170 草莓蛋糕卷 171 附录一 茶中民族风:多样的饮茶习惯 藏族酥油茶 172 侗族和苗族打油茶 173 回族盖碗茶与罐罐茶 174 蒙古族咸奶茶 176 土家族擂茶 177 纳西族龙虎斗茶 178 傣族三味茶 179 …… 附录二 普洱茶专业术语汇集 普洱茶外形专业术语 190 普洱茶色泽专业术语 192 普洱茶滋味专业术语 193 普洱茶选购专业术语 195 带“内飞”的古董茶 195 印级茶 195 干仓普洱茶 195 湿仓普洱茶 195 号级茶饼 195 铁饼 195 中茶牌普洱茶 195 …… 金瓜贡茶 198 千两茶 198 广云贡饼 198 纪念饼(砖、沱) 198 紧茶 198
摘要
"前言     时间,令多少过往灰飞烟灭,却独独成就了一饼茶。这其中的意味令人感叹。众茶都以新茶为好,而普洱茶却以陈茶为佳,保存时间越长越是珍贵。正因拥有如此独特的品性,普洱茶被世人视为可以收藏和传世的瑰宝。而且,与其他古玩不同的是,放了几十年的普洱茶照样可以品饮,它是一件有生命的古董。作为“能喝的古董”,普洱茶蕴含着浓厚的岁月之香。普洱茶越陈越香,正如人的一生阅历,厚积而薄发;又如历史的积淀,积淀越久越有味,越吸引人。     岁月的历练,改变了它的品性,让它厚重、甘润而醇和。普洱茶从“年轻”到“变老”的过程,就像是人的成长。悠悠时光就像一位大师,细细制出了普洱茶独有的陈韵茶香。     用眼睛去看透历史也许很难,用舌尖来参透历史的味道却很容易。随便打开一包陈年普洱,就像揭开一段历史,冲饮的仿佛不是那一芽芽缱绻的叶片,而是一段段岁月留下的痕迹。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品饮普洱茶的过程绝对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总能勾起人无尽的遐想和回忆。遐想充实和愉悦了饮者,回忆却又让人莫名兴奋和激动。“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品饮普洱茶就是在叩击回忆之门,重现精彩世界。     历史是时间的产物,普洱茶也需时间去“感化”。若干年前,先人的思想和行为成就了今天的历史,今天的普洱也是若干年前先人们勤劳的杰作。要想喝上一杯真正意义上的陈年佳茗,需要有足够的耐性,你得守着一个生茶饼等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耐性,不仅读史者要具备,品饮普洱茶者要具备,做人尤其要具备。     啜饮普洱,就是在用味蕾与历史进行对话。用心品茗,用心对话,人因佳茗而醉,因历史而醉。茶非茶,史非史,人亦非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