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络环境中著作权保护体系的重构

网络环境中著作权保护体系的重构

  • 字数: 141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孟兆平 著
  • 出版日期: 2016-04-01
  • 商品条码: 9787301270578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512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对于网络著作权的发展和相关法规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内容简介
法律的纪律性、滞后性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性、进步性不断上演着"针尖"碰"麦芒"的"话剧"。从社会发展以及公众需求角度来看,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大加速了信息传播。如何平衡版权人、传播者、社会公共等主体之间的诉求,如何协调版权保护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构建合理的版权确权与授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成为迫在眉睫又不可回避的问题。 面对互联网环境下的版权难题,本书将通过研究互联网技术进步与版权保护之间的张力,来厘清互联网与版权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着眼于在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的状况下,构建合理有效的版权确权、授权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进而实现权利人保护、互联网创新发展、社会繁荣进步的有机统一。
作者简介
孟兆平,华东政法大学法学本科、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网络法研究所执行所长、网络研究中心副主任。
目录
目录 导论 一、问题意识 (一)历史脉络 (二)现状梳理 (三)问题提出 二、研究思路 (一)互联网技术的特殊性 (二)保护体系重构的思路 (三)法律规则的重构 (四)授权和利益分配机制的重构 三、研究方法 (一)比较分析方法 (二)历史分析方法 (三)法解释学方法 四、语意限定 (一)网络、互联网和因特网 (二)著作权和版权 (三)网络服务提供者 章 网络环境中著作权保护体系重构的逻辑基础 一、作为逻辑起点的互联网架构 (一)去中心化 (二)开放性 (三)信息分组交换 (四)端对端 二、互联网环境中作品流通过程的特质性 (一)多样化的作品创作方式 (二)"多对多"的作品传播方式 (三)法律对非法使用行为的遏制效果降低 (四)传统的著作权产业链条发生断裂 三、互联网环境中著作权保护体系重构的原则 (一)利益平衡原则 (二)法律和技术的良性互动原则 (三)利益与效率共赢原则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中著作权人经济权利重构研究 一、互联网环境中著作权经济权利的变革 二、互联网环境中复制权的扩张及其限制 (一)复制权在互联网环境中的扩张 (二)复制权扩张背景下的权利限制:临时复制的定位 (三)中国复制权变革的路径选择 三、互联网环境中发行权变迁的检视与探讨 (一)传统技术环境中的发行权及其限制 (二)技术发展对发行权适用范围的影响分析 (三)技术发展对发行权用尽原则的影响分析 四、互联网环境中传播权的构建 (一)WIPO互联网条约对技术发展的应对 (二)互联网环境中作品传播行为规制的伞式解决方案 (三)中国作品互联网传播行为的规制现状 58 (四)中国著作权法中向公众传播权的构建 第三章 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的认定与限制制度研究 一、规制困境的审视及分析 二、ISP的责任界定:对规制需求的回应 三、实证之一:P2P文件共享行为的规制 (一)P2P文件共享行为与法律规制 (二)美国规制模式的借鉴 (三)中国法律规制的现状与改进可能 四、ISP的责任限制:利益平衡的考量 五、实证之二:避风港与红旗标准的适用 (一)ISP责任限制与产业利益平衡 (二)美国避风港制度的适用 (三)中国法下避风港相关规则的适用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中著作权许可机制的演变之路 一、传统技术环境中的著作权许可模式 二、互联网环境对著作权许可模式提出的挑战 (一)信息共享 v. 控制:基本理念的冲突 (二)作品创作层面:创作主体多元化趋势 (三)作品传播层面:ISP之于作品传播的作用 三、互联网环境中著作权许可模式构建的探析 (一)学者提出的理论模型 (二)自愿许可为基础 (三)法定许可和集体管理的变革 (四)开放许可的发生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著 (一)外文 (二)中文 二、论文 (一)外文 (二)中文 三、案例 (一)域外 (二)域内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