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

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

  • 字数: 24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作者: (英)班尼特 著
  • 出版日期: 2012-03-01
  • 商品条码: 978751530490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0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编辑推荐:本丛书选取西方学术界有关青年文化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涉及芝加哥学派的越轨文化理论、伯明翰学派的仪式反抗理论以及后伯明翰时代的混杂认同理论等理论流派、研究模式和研究个案。丛书主要着力展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有关青年文化的基本理论研究;第二,对"青年"作为一种文化政治力量而出现所作的历史研究;第三,对文化传媒和文学作品中建构的"青年形象"个案的研究;第四,西方学界对于中国青少年文化身份的研究。
内容简介
《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是研究青年亚文化理论和个案的新近著作,包括“理论阅读”和“个案研究”两部分。前者试图对在青年研究领域已经成为普遍分析模式的亚文化理论进行批判性再评价,涉及对亚文化理论的起源、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后亚文化理论、亚文化争论的批判性解读。后者包含对青少年经常出没的各种文化空间(酒吧、夜总会、卧室、互联网等)和经常参与的各种文化实践(社交聚会、穿着文身、泡吧上网等)所做的有趣剖析。
作者简介
作者:(英)安迪·班尼特、基思·哈恩-哈里斯 译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文化译介小组 注释解说词:孟登迎
目录
译丛总序
民间恶魔、身份认同还是仪式抵抗?——西方青年文化研究的历史和多重视野
“青年文化”的发现史
芝加哥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
“后亚文化”理论及研究
青年文化研究的未来
注释
各位作者简介
致谢
序言
安迪·班尼特基思·哈恩一哈里斯
亚文化理论的起源
亚文化理论和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对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种种批评
后亚文化理论
亚文化争论的延续意义
注释

第一部分 理论阅读
第一章 文化、亚文化与社会组织
文化、亚文化和社会学话语
韦伯和“各种集体实体(Collective Entities)概念”
集合概念的解构
反思“亚文化”
结论

第二章 碎片化的文化和亚文化
亚文化与文化多样性
变化着的文化形式
变化着的文化特征
文化的碎片化
注释

第二部分 个案研究
第三章 “这就像加拿大的缩影”:蒙特利尔的场景音乐
对场景进行定位
蒙特利尔
“衍生唱片”
结论
致谢
注释

第四章 舞蹈的国度:青年亚文化理论再思考
舞蹈音乐和亚文化理论
观点论辩
结论
致谢
……
第五章 游客还是旅客?“亚文化”、自反性身份和新部族社交
第六章 少女的“卧室文化”:编码与分区
第七章 平淡无奇的亚文化?全球极端金属乐场景中的越界与世俗
第八章 青年的全球本土化生存策略:日常文化实践中的空间、权力和交往
第九章 哥特场景和(亚)文化实物
第十章 “七星酒吧”的“《巴菲》之夜”:“全球本土”层面的“亚文化”偶遇
第十一章 虚拟亚文化?青年、身份认同与互联网
后记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