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

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

  • 字数: 35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杨耕 著
  • 出版日期: 2022-02-01
  • 商品条码: 978701024508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0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力图把哲学反思与政治意识结合起来,探讨“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规律,以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从第一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的实践”到第三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及其特征”为上篇,主要从理论上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根据,以及经济较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的形成及其特征;从第四章“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命运”到第十二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动力”为中篇,主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阐述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历程,改革开放的内在矛盾、根本动力、历史作用和伟大意义;从第十三章“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到第十八章“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为下篇,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哲学基础,说明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开创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作者简介
杨耕,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与研究》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代表作为《关于马克思哲学理论主题和体系特征的再思考》《重新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性变革》《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理论基础和理论结构的再思考》《德里达: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先后出版学术著作20部,代表作为《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等7项;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奖项8项。
目录
导言
上编
第一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的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所在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三、面向实践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历史进程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的客观依据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的实现进程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的全面实现
第三章 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及其特征
一、马克思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及其特征的探讨
二、列宁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及其特征的探讨
三、毛泽东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及其特征的探讨
中编
第四章 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命运
一、东方社会的社会结构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之谜
三、东方社会的“停滞性”及其历史命运
四、价值尺度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评价东方社会的两种尺度
第五章 中国: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二、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
三、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与人的活动的选择性
第六章 从“中国工业化道路”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寻觅
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拓展
第七章 当代中国的三大历史转折
一、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
第八章 当代中国的改革:“第二次革命”
一、“第二次革命”的基本内涵
二、“第二次革命”的性质和根本任务
三、“第二次革命”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第九章 当代中国的开放:时代背景与思维坐标
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三、从创建开放的基地到建构开放的格局
四、在向世界的开放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十章 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联系
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
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类型
第十一章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层矛盾
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传统与现代性冲突:两种异质文明冲突
二、传统与现代性矛盾在当代中国文化和社会层面上的表现
三、继承优秀传统与弘扬民族精神
四、超越平均主义价值观与重建社会公平
第十二章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动力
一、社会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代替落后生产力的过程
二、当代中国如何发展先进生产力
三、发展先进生产力与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
下编
第十三章 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奠基
一、风格独特的邓小平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特征
四、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
五、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六、邓小平理论的体系
第十四章 邓小平哲学思想及其特色
一、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基础
二、邓小平哲学思想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三、邓小平哲学理论观点的特色
四、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的特色
五、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精神实质
第十五章 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的彻底唯物主义
一、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和精髓
二、实事求是:完整的有机系统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
四、实事求是:根本的思想方法
五、生产力:实事求是的根本标准
第十六章 以矛盾运筹为主线的社会活动辩证法
一、战略设计活动辩证法
二、矛盾运筹辩证法
三、社会系统工程辩证法
四、实践反馈辩证法
第十七章 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
二、经济、政治和精神的协调运行
三、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实现现代化
四、现代化进程中的辩证法
第十八章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
一、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
附录二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问题、研究域与性质
附录三 历史决定论:历史的考察和现状的分析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