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理解信念

理解信念

  • 字数: 68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美)尼尔斯·尼尔森(Nils J.Nilsson) 著;王飞跃,赵学亮 译
  • 出版日期: 2017-04-01
  • 商品条码: 9787111552130
  • 版次: 1
  • 开本: A5
  • 页数: 182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我们的信念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很大一部分。作者尼尔斯·尼尔森通过《理解信念(人工智能的科学理解)(精)》带我们一起检查信念,了解信念为我们做什么,我们是如何持有信念的,以及如何评价信念。作者指出,应该仔细评价我们的信念,因为它们影响着我们如此多的行动和决定。我们所持有的信念可通过概率量化,并通过信念网络影响其他信念的概率。故此,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科学方法的一些做法,并通过咨询专家的意见,来重新评价我们的信念。
作者简介
尼尔斯·尼尔森,斯坦福大学教授,1958年获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在斯坦福靠前咨询研究所人工智能中心工作二十多年。除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教学外,尼尔森教授还开展了能够应对动态世界、规划行动路线并从经验中学习的柔性机器人研究。尼尔森教授曾是《人工智能》杂志、《人工智能研究》杂志和《美国计算机学会》杂志的编委,美国人工智能学会的前任和会士,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会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他还是靠前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神经网络先驱”奖、人工智能靠前联合会(IJCAI)“很好研究”奖和美国人工智能学会(AAAI)“杰出服务”奖的获得者。
王飞跃教授,1990年获美国伦塞利尔理工学院(RPI)计算机与系统工程博士学位。1990年起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1998年作为国家计划委员会“引人海外杰出人才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回国工作,2011年追溯为国防领域“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曾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现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防科技大学军事计算实验与平行系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经济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目录
名言警句
中文版作者序
推荐序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第1章 信念、知识和模型
第2章 信念为我们做什么?
第3章 信念来自何方?
第4章 评价信念
第5章 十之八九
第6章 现实与真理
第7章 科学方法
第8章 机器人信念
第9章 信念陷阱
词汇表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摘要
由于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方面的工作,让我对人们如何知道事理这一课题产生了兴趣。为了让机器人令人满意地工作,它们必须对所居住的世界有所了解。我们知道机器人如何“知道”,因为我们制造了它们。机器人具备的知识一部分是由其设计者和制造者事先装好的,另一部分则直接来自其感知装置——它们看到、读到、触到、听到的东西。而且,通过对已有知识的解释和推断,机器人还可以“制造”额外的知识。这对于人类也是一样的。可能我们的DNA把我们在进化中形成的倾向也编码成了知识,但是其余部分是形成在我们的感知、推理与构造理论的能力之上的。    对大脑的研究还没有进步到使我们能对人类本身如何知道事理之过程有一个详细解释的地步。即便如此,认知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对知识还是有许多论述。心理学家讨论不同类型的知识,特别是两类:知道如何(怎么做),他们称之为“程序性”知识;知道那个(是什么),他们称之为“陈述性”知识。知道如何骑一辆自行车是程序性的——它是嵌在大脑中的一个使骑车成为可能的程序;知道自行车有两个轮子是陈述性的——它可以被表述成一个陈述句。    关于知识研究的哲学分支称为“认识论”。哲学家也区分“如何做”的知识与“是什么”的知识。认识论主要涉及“是什么”的知识——可用陈述句(哲学家常称之为命题)表示的知识。例如,句子(或命题)“太阳是由热核反应提供燃料的”即构成一个科学知识。    那么“信念”怎么讲?将我们的信念表达为陈述句,这能构成“知识”吗?即便我们对一部分信念的坚信程度不如另一部分,但我们总认为这两部分的总和的确能构成一个人对其世界的“知识”。这是他或她所有的一切。(在人工智能中,常常称一组命题为“知识库”,虽然其中某些命题是不确定的。)某些认知科学家试图区别信念与知识。这些认知科学家声称信念不可能忠实地表述“现实”,而知识则必须做到。我认为无法决定一个(或一组)句子是否能忠实地表述“现实”,因此无法用定性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区别知识和信念。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相信某事”和“知道某事”是不同的。例如,我与自己的同事,我称其为查理(Charlie),就一些事争论。我常以这样的话结束争论:“查理,我明白你相信那个。”查理就会戳着我的胸骨接下去:“我知道,但我不相信。”尽管查理认为在相信与知道之间有真实的区别,但对我而言,戳胸骨只不过表现了他的相信程度而已。    当有人说他知道某个命题。我认为这意味着他非常强烈地相信它——即便是我可能根本就不相信它。这个人可以等价地讲,强烈坚信的命题是真的。这对我也一样。我倾向于说我知道我非常相信的事情,而且我会给它们贴上真的标签。因为人们用“知道”一词来描述他们的强烈信念,他们可能认为(如查理)在知道某些事和相信某些事之间不单单只涉及信念的强度,还有更多的东西。我并不认为能有办法描述这个“更多”是什么。本书第6章将更彻底地探索“知道”和“真理”。    我们的许多信念介于坚信和不信之间。由于信念影响我们的行动,更由于我们的一些行动可能具有严重的后果,因此我认为周密地评价信念是十分重要的。第4章专门讨论评价信念的方法。我认为被称为科学方法(第7章)的各类实践为评价各种信念提供了最佳方案。像科学理论一样,我们所有的信念必须(或应当)接受变化。    本书描述了笔者关于信念的信念。这是为那些像笔者一样对形成自己关于信念的信念感兴趣的人士而写的。笔者的许多信念是有争议的,你可以不同意它们。当然,不管怎样,你只要把它们当成笔者的信念就行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