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无父无夫的国度

无父无夫的国度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作者: 周华山 著
  • 出版日期: 2001-03-01
  • 商品条码: 978780145365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1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摩梭人都与祖母、母亲同住,男不婚、女不嫁,过着“走婚”的生活。知道谁是父亲,只不过父亲的角色不是照顾自己的孩子,而是以舅舅身份照顾自己的侄子女。
目录
摩梭声音(一) 摩梭声音(二)   自序  我在摩梭的日子     成长于繁华富裕的香港,26岁当大学老师,丰薪优职并且跑了半个地球的我,居然在这个长期被人们视作“落后”、“愚昧”的摩梭山区找到了心中的幸福与荣幸。 第一章  母系思维中的女性   大妈妈,小妈妈     不把女性价值还原为一块薄薄的所谓“处女膜”,不认为必须结婚生子才算“真正的女人”,更不会认为女人的幸福在于找到一位贞心爱她的丈夫。   母屋火塘     摩梭房屋以母系血源为本,大多以先祖母命名。女性是家屋的中心,男人离家出门是常事。因此,文革强迫摩梭人一夫一妻时,八成情况是男人入赘到女方家,女人嫁到男家并不常见。   女本男末,生死流转     出生完全是女人的事,死亡却是女人必须靠边站的男儿事。   好女人与环女人     同样是尊母,摩梭妇女的情欲空间及性别主体意识异常鲜明,根本没有“母亲与女人”、“好女人与环女人”的二元对立。     把妇女美化为伟大的母亲,其实是一种控制女人的手段,惟有扮演牺牲者与照顾者的角色,成为含辛茹苦的母亲,女人才能受人尊崇。   挑选“当家人”     摩梭文化的核心不在走婚,而是家族和谐,在摩梭人中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价值观。   “头上的女人”     摩梭人的生活用语一律母系思维。摩梭人说汉族时总习惯先女后男的次序,譬如把“一夫一妻”说成是“一妻一夫”。 第二章  母系思维中的男性。   “知母不知父”的文化误读     摩梭人对“父亲”的认知与观念,一直被外界所误解,而最早的误读始于五十年代……   母女共夫、父子共妻、兄弟子女通婚之谜     摩梭人受制于“害羞文化”,连一切与性相连的话题、词语都不能提及,怎能在行动上与同血源的人通婚或走婚?   三个姐妹与三个父亲     为何大部分摩梭人会称父亲为“阿乌”(该词同时解作舅舅)?为什么一家在火塘前称父亲为阿达会感到尴尬与害羞?   知父,认父但不亲父     母亲为本为源为骨,父亲如血――虽也是身体一部分。却随时有“流走”、“外出”的可能。   为何一定要结婚? 第三章  以母系血源为核心的家   夫妻居所不等于家   家族中舅舅的责任   家族情胜过夫妻爱   定婚不等于分住,分家不等于“离”家 第四章  害羞与乱伦禁忌   令人费解的害羞   害羞是为了严防乱伦   年轻一代的微妙心态 第五章  两情相悦为非独占式的性观念及婚俗   跨越“一夫一妻”及“从一而终’   不欺骗,不独占,不妒忌   只要两情相悦   视“处女”、“吃亏”、“寡妇”为荒唐   “未婚妈妈”和“私生子”   没有性压抑与性否定   绝不逼你去走婚   分手不是伤害   走婚不是性解放   定婚、结婚、同住   跨族裔的婚姻 第六章  指鹿为马的“阿夏婚姻”   老人不知“阿夏”为何物   “阿夏”与婚姻风马牛不相及   “夫妻”不是“一夫一妻 第七章  神秘而令人恐惧的蛊   阿咪养的蛊最毒   有蛊无蛊  誓不两立   有蛊人家的声音 第八章  “杨二车娜姆”现象 第九章  从一个村庄看旅游开发后的摩梭   家屋成为经营单位   旅游者都为定婚而来 第十章  汉化冲击――摩梭男人的动摇与挣扎   维护家屋是男人的天份   九十年代后摩梭男人的变化 第十一章  现代生活中的摩梭女性   独享情欲自主   不愿适应现代生活   如今当家不作主 第十二章  摩梭研究与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不是女上男下   摩梭研究的八个原则 后记 摩梭声音(三) 摩梭声音(四) 附录(一)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三)专著(节选)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