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荀子的辩说

荀子的辩说

  •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 作者: 陈文洁 著
  • 出版日期: 2008-03-01
  • 商品条码: 9787508045740
  • 版次: 0
  • 开本: 32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8
定价:¥2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的时代。在这种战争的背后,有一种更隐秘的“战争”,即诸子之间的激烈论争。从战国儒家的角度来看,论争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其它学说的批驳。而荀子对诸子的批评更加广泛。由于其批评更具体且富于理性,因而更像是论辩(尤其对墨家)。在论辩中,他建立了一个低于儒家立场的价值平台,试图从这个非独断性的平台出发,通过一种更为对等的“讨论”,最终达成在观念上维护日渐衰落的传统生活方式(礼)的目的。     荀子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再信任理想化的说教方式,不相信人们会出于对“善”的渴望而自愿服从“好”的生活原则。正是这种对现实人性颇具悲观色彩的理解,使得荀子认为:较之直接灌输“真理”,劝导或诱导是远为有效的方式。正是因此,不可能将《荀子》一书理解为纯粹意义上的思想著作。这部作品具有劝说的性质,其著者特殊的写作目的,也使得它不大可能是一部思想独白,而明显是一种辩说。
目录
荀书的性质 第2章  “解蔽”:对异端的回应   2.1  辟“S祥”   2.2  排异说 第3章  “修辞立其诚”:礼的正当性问题   3.1  一种可能的理解:“起源”的进路   3.2  礼的“自然”基础 第4章  “接人用w”:劝说的方式及其层次   4.1  谈说之术   4.2  动之以“名”   4.3  昭之以灾祸   4.4  国之命在礼 第5章  “遵王之道”:师法之用   5.1  “性恶”说的目的   5.2  官师合一的倾向 第6章  结语:地上的教育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