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研究及其实践应用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研究及其实践应用

  • 字数: 37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 作者: 高巍 著
  • 出版日期: 2017-06-01
  • 商品条码: 978754024063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6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高巍著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研究及其实践应用》从文化角度切入,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进行分析,探求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根源。在此基础上,针对十三个主要的传统节日,就每一个节日的由来、历史典故、文化寓意、节日仪式、食俗等进行细致介绍,全面展现了每一个节日所具有的风俗现象。在对传统节日进行文化探源和分析的基础上,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传统节日活动实践的经验,呈现了许多自己亲自主持和参与的节日活动,并对中西节日文化和实践形式进行对比,在综合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中国传统节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很后,书稿中还收列了作者关于传统节日的感悟式畅想。
作者简介
高巍,北京民俗学会会长、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学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民俗、特别是节日习俗的研究。著有《北京民俗史话》《北京民俗文化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漫话北京城》《四合院》(本书荣获2004年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燕京八景》《幡鼓齐动十三档》《京城旧影》等多部著作。
目录
第一篇 活水话源头――寻找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根源
简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精神向度
中国人的天命观与人生观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节日
第二篇 滴水探深微――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春节
年的起源与主要习俗
为什么要过年
我们为什么要过红色年
过年的几大习俗
说说年夜饭
年味
守岁的神圣意味
春节禁忌“破五”解除
北京民俗之过年
北京的正月过年习俗
春节庙会聚集京城人气
特别生肖年
龙马精神
羊年的祝福
“鸡年无春,不宜结婚”有道理吗
春节的符号载体
中国结营造的火红年味
“闹春”时节话剪纸
年画中的新年
与时俱进的年
年俗要传承也要有变化
什么是春节文化消费的主体
如何推广春节文化
元宵节
热闹春节看元宵
“闹”不起来的元宵节
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
酒胡子·不倒翁·达摩·钟馗――从二月二民俗说开去
清明节
清明节的主题
清明时节话食俗
清明节扫墓习俗的文化心理
2007年清明节活动分析
端午节
漫话端午
端午节的粽子
您接受时尚粽子吗
2011年北京端午节活动的反思
怎样让外国人也来过端午节
七夕
七夕的由来和习俗
七夕,咱能干点啥
中元节
中元节的宗教起源说
中元:中华民族的孝亲节
中秋节
中秋节的起源与习俗
团圆――中秋节的主题
兔儿爷――北京的拜月传统
中国人的对月情怀
拿什么纪念你,我的中秋
节俭过中秋
重阳节
重阳节的起源和文化主题
重阳节,今天你过对了吗
寒衣节
寒衣节怎么过
第三篇 传统节日活动实践案例
春节
浓浓“京味”闹新春――厂甸庙会主题歌
厂甸庙会灶王来拜年
元宵节
“传统京味闹花灯”活动方案设计
三节连春
三节连春颂太阳
第三届“春分朝阳”民俗文化节开幕式解说词
春分节气祭蚕神――_2012年北海先蚕坛祭蚕盛典观礼记
端午节
端午赋――为北京第二届端午文化节作
端午节活动策划方案
2007年陶然亭公园第二届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暨端午品诗活动主持辞
敬悼屈原
在2007年陶然亭公园第二届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暨端午节品诗活动上的致辞
中元节
2007年天寿园中元节追思先人盛典仪式策划方案
2007年天寿园中元节活动解说词
祭文
2007年天寿园中元节追思先人盛典祭文
第四篇 传统节日发展与传统文化
文化再讨论――何谓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中的孝文化
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传统节日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节日与“新民俗”建设
第五篇 节日文化畅想
过小年儿,我们来祭奠老舍先生
不一样的兔儿爷
分享女儿的快乐
新年断想――献给2013年的祝福
幡鼓齐动十三档载歌载舞庆新春
春到人间――关于“立春”的话题
在母亲的怀抱里绽放――为洛阳牡丹文化节而作
“无赖是年华”――立夏节气逸事
西涯荷影――为什刹海荷花文化节作
节气的表情与性格
鸭蛋络子
竹枝词中过年节
关于万圣节的思考
北京孔庙的祭孔大典
附录
祭祀与传统节日
论灶神与祭灶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本书是关于传统节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汇辑之作,是笔者多年努力的成果。
传统节日已不再被当成个人、家庭的小事,它已融入中国人的民族情感,成为凝聚全民族的精神动力。
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充分运用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推动形成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对于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党和政府对传统节日的高度重视,对其重要意义的着力强调,这在历史上都可以算是罕见的。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发挥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是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作出的战略考虑。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的持续变革,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趋明显,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我们的传统节日,无论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还是在节庆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上,都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作为一个民俗工作者,笔者有责任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投入到弘扬传统节日优秀文化传统的工作中去,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为此,笔者几年来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对传统节日禁忌、祭祀、庆祝、娱乐等民风民俗进行认真的研究和系统的整理,科学分析传统节日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丰富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
二是广泛参与群众性的节日民俗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努力引导传统民间节庆文化,使其成为检阅民俗文化成果,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盛会。同时,争取在节庆用品、用语上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多制作一些美观大方、富有情趣的节庆文化用品,多生产一些安全卫生、健康有益的节日食品,突出民族特色,体现人文关怀,增添节日魅力。把传统节庆活动作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讲解、情景重现、参与互动等方式,让来客参与其中,亲身体验民族民俗节日的无穷魅力。
诚然,以上内容当属笔者认知和努力的方向,在具体实践上还需要本身的执行能力和外界环境的配合。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来自于实践,同时,实践又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本书既包括理论,包括基础理论的学习心得,又含有作者从事传统节日实践的内容和心得体会。正是二者的相互促进,推动了传统节日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二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处于21世纪的今天,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传统节日的内核依然存在,并被不断丰富。所以,一味地回忆过去,或者只是关注眼前,忽略了传统,都不利于传统节日的继承和发展。笔者的目标,是打造既有历史传承,又体现时代风尚的节日新民俗。
三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传统节日文化产业开发的有机结合。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发展文化离不开市场。只有经历了市场检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借助市场这一杠杆,更好地走入百姓生活,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中外节日文化的有机结合。中国与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的节日,在产生环境、节日主题、活动内容方面具有很大差异。纵然是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蔓延到周边国家以后,也会不自觉地发生变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韩国的端午祭就是如此。这当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好的经验,特别是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成为我们创新发展的动力。
为了体现上述特点,本书在内容、结构上作了如下安排。
第一部分是关于文化,特别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论探索。以往对传统节日的研究,往往仅限于节日理论本身,使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发现问题的本质,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难以根本解决问题。为此,很有必要从整体上对传统节日进行文化溯源,因为文化对节日的规律、本质、发展方向等具有统领、引导乃至决定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关于具体的传统节日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如十二生肖、民间手工艺在年节活动中的作用,具体民俗事项的文化解析等。这当中,不仅包含了笔者的独特感受,同时也是对大量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这部分内容也是全书的主体,占有较大篇幅,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产物。
第三部分是笔者参与传统节日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的成果。这当中,不仅有设计方案,还有活动解说、报道,以及致辞、祭文、歌词等应用文体。从事民俗工作数十年,参加、组织、主持和策划的传统节日活动不可胜数,笔者穿梭于每年大大小小的节日活动和传统文化活动,算是为民俗工作尽了一些绵薄之力,也从中体会良多。这里只选取了几个节日活动案例,希望能给同人和读者提供一些关于传统节日实践发展的思路。
第四部分是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角度,对传统节日的生存现状和发展的理论探讨,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传统节日研究、创建新民俗的路径等。传统节日理应成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因此关于如何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的问题在这部分也有论述。文化历来都是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话题,为此,笔者多年来阅读了大量的关于文化史、哲学史、艺术史、民俗史以及文化理论、名人专著等方面的书籍,以求能够从理论高度指导自己开展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发展的工作。
第五部分,是笔者在从事传统节日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写就的随笔、散文、感想等内容,从侧面反映了笔者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心态、背景等。

本书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一种创新,尤其是由一个人来参与诸多方面的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锻炼,非常有利于自己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现在,笔者将其整理成集,供大家参考。同时,祈盼各位领导、方家、同行,特别是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笔者将来能够做得更好,尽到一个民俗工作者的责任。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