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诗与哲学之争(色诺芬注疏集)

诗与哲学之争(色诺芬注疏集)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 作者: 罗森
  • 出版日期: 2008-03-01
  • 商品条码: 9787508033679
  • 版次: 1
  • 出版年份: 2008
定价:¥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诗是一个中间概念,处于哲学与政治之间,它使三者都各自保持其根本的同一性,而又不互相分离。那种分离是对人的灵魂的肢解,会导致我上面所说的这种或那种政治扭曲。如果有整体——就是说,有人类经验的统一性,那只能通过诗去接近,相反,如果没有整体,我们必须再次通过诗发明它。
内容简介
    罗森尽管相信现代派诗人“艾略特所阐明的真理:诗与哲学是关于同一世界的不同语言”,但是,他的老师施特劳斯却帮助他了解到,“两种语言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紧张关系。”因此,与其说罗森在他的著作中试图为这种“不可调和的紧张关系”提供一种折中的解决方案,不如说,他在力图展现这种争纷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从古希腊、特别是柏拉图出发,罗森从多个侧面关注尼采以来现代思想所面临的危机。既考察“哲学向诗投资”所带来的历史主义、虚无主义后果,同时也反思将哲学等同于冷酷的数学,而使自身沦亡为技艺、使对哲学的爱欲归于沦落的惨剧。
目录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序言

一  哲学与诗的争纷
二  哲学与革命
三  柏拉图神话:“反向运动的宇宙”
四  柏拉图《斐德诺》中的非爱者
五  苏格拉底:作为隐藏的爱者
六  爱欲在《理想国》中的作用
七  思想与触觉
八  海德格尔的柏拉图解
九  如何言说“无”?
十  尼采的“柏拉图主义”评述

译后记  精神界的永久战争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