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生态城市整体规划与设计

生态城市整体规划与设计

  • 字数: 48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蔡志昶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4-04-01
  • 商品条码: 9787564141288
  • 版次: 1
  • 开本: 64开
  • 页数: 290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生态城市是我国进一步城镇化的知名品牌方向,而空间规划与设计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蔡志昶编著的《生态城市整体规划与设计》从环境系统思维的视角,提出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指出整体性是生态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的核心,这种整体性贯穿和体现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各个方面。《生态城市整体规划与设计》利用“生命周期评价”、“物质能量流分析”等环境分析工具,重点研究城市中各类物质和能源在连续空间层级上的流动过程,建立起“土地利用”、“城市结构”、“交通体系”、“市政设施”、“单体建筑”,以及“自然景观”等各城市空间子系统与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之间的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提高城市系统层面上利用资源效率、加强城市子系统之间相互协作的整体空间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具体的实践机制。
作者简介
蔡志昶,男,1977年9月出生于江苏淮安,2000年、2005年、2011年分获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硕士、城市规划博士学位,2010年获瑞典皇家工学院(KTH)工业生态学Licermate学位;分别于2009年、2012年获得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现任教于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任建筑设计教研室主任,讲授“建筑设计”、“规划设计”、“专业外语”、“建筑法规”等课程,研究方向为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绿色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近代建筑教育理论等。蔡志昶参与和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兼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通讯审稿人。
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环境问题
1.1.2城市化进程
1.2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综述
1.2.1国外研究进展与评述
1.2.2国内研究进展与评述
1.2.3国内外研究综述
1.3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框架
2从生态学到生态城市
2.1基本概念
2.1.1环境的概念
2.1.2生态学的概念
2.2概念的推衍
2.2.1类比和比喻
2.2.2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学
2.3生态城市的概念
2.3.1从环境保护、城市绿化的角度理解生态城市
2.3.2从生态系统和生态学的角度理解生态城市
2.3.3从目标设定和特征表述的角度理解生态城市
2.3.4生态城市概念总结
2.4生态规划设计作为桥梁
2.4.1生态设计
2.4.2规划师和设计师
2.5本章小结
3环境系统思维与方法
3.1环境系统思维
3.1.1生态建设项目的复杂性
3.1.2系统与系统思维
小结
3.2环境系统分析方法
3.2.1时间维度上的分析方法:生命周期评价
3.2.2空间维度上的分析方法:物质与能量流分析
3.2.3经济分析方法:成本收益分析
3.3本章小结
4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的维度与框架
4.1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维度
4.1.1空间维度上的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
4.1.2时间维度上的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
4.1.3物质能量流维度上的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
4.1.4生态价值评价维度上的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
4.2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框架:全面的图景
4.2.1城市与城市环境问题
4.2.2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环境
4.2.3互动的生态设计:结合自然与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设计
4.2.4主动式设计:城市人工环境系统的设计
4.2.5从生态建筑到生态城市:全面的图景
4.3本章小结
5生态城市物质与能量流动整体规划设计
5.1综合利用效率
5.2城市物质与能量流动分析
5.2.1城市建筑供暖及制冷的能量流动
小结
5.2.2城市生活污水的物质流动
小结
5.2.3城市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的物质流动
小结
5.3协作效应:连续空间层级上的物质能量流整体设计
5.4生态城市物质能量流整体设计分析
5.4.1系统与系统边界
5.4.2长期效应与短期效应
5.4.3整体效应与局部效应
5.4.4自给自足与对外依赖
5.4.5门槛效应:分散化、小型化与集中化、规模化
5.4.6科技的作用
5.5本章小结
6生态城市整体空间规划设计
6.1城市空间与城市密度
6.1.1紧缩城市与城市密度
6.1.2国际城市密度比较
6.1.3中国城市密度
6.1.4城市密度与能源消耗
6.1.5城市密度影响因素
小结
6.2城市空间与土地利用
6.2.1微观城市空间:建筑―街区
6.2.2中观城市空间:街区―邻里
6.2.3宏观城市空间:邻里―城区―市镇―城市
6.2.4宏观城市组合
6.2.5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土地利用
6.3城市空间与交通模式
6.3.1交通可达性
6.3.2城市空间的演变与交通工具的发展
6.3.3城市交通与宏观城市空间布局
6.3.4连续空间层级上的轨道交通导向发展模式(TOD)
6.4本章小结
7生态城市建成环境整体评估方法
7.1连续空间层级上的环境影响评价
7.2基于环境参数打分的建成环境评价体系
7.2.1能量与环境设计先锋(LEED)简介
7.2.2方法论基础
7.2.3参数、指标、权重与标准
7.2.4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LEED
7.3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建成环境评价体系
7.3.1环境负荷框架及方法论基础
7.3.2参数、数据、指标
7.4比较与讨论
7.4.1评价范围
7.4.2普遍性与针对性、科学性与主观性
7.4.3环境评价与经济评价
7.4.4作用
7.5本章小结
8生态城市整体设计的实践机制
8.1国际案例分析
8.1.1芬兰赫尔辛基维基(Viiki)实验新区
8.1.2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港口区(RoyalSeaPort)“碳积极城市”
8.1.3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马斯达尔“零碳、零废物城”规划设计与建设
8.2中国案例分析
8.2.1罗杰斯(Rogers)与上海陆家嘴中心区可持续发展规划
8.2.2上海东滩“生态城”规划设计
8.2.3河北唐山曹妃甸“生态城”规划设计与建设
8.3比较案例一:瑞典斯德哥尔摩“哈默比”湖滨新城
8.3.1概况
8.3.2规划与设计
8.3.3环境纲要
8.3.4环境评估工具:环境负荷框架
8.4比较案例二:南京河西新城和朗诗国际街区
8.4.1概况
8.4.2规划设计:南京河西新城
8.4.3规划设计:朗诗国际街区
8.4.4绿色住宅建筑(住宅项目)在南京的后续发展
8.5比较与启示
8.5.1生态价值判断:“低环境负荷、高满足度”
8.5.2从“能量节约”到“全面系统的环境目标”
8.5.3政策、法规、规范
8.5.4规划编制和实施:从“土地利用”为核心到“环境规划”为核心
8.5.5生态建设项目的实践机制:从“线性模式”到“互动模式”
8.6本章小结
9结语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