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研究

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研究

  • 字数: 214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作者: 李雷,杨怀珍 著
  • 出版日期: 2018-04-01
  • 商品条码: 978712133928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6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供应链环境下,为了提升库存效率,众多制造型企业与其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联合实施了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模式。供应链上游段VMI模式虽然有助于提高供应链柔性、降低缺货率、削弱“牛鞭效应”、提升各方绩效,但零部件供应商物流能力不足成为制约该库存模式高效实施的优选瓶颈。因此,制造型企业、零部件供应商开始与具有专业物流能力的第三方物流(TPL)展开合作,将供应链上游段VMI模式与TPL集成,至此,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便应运而生。本书选取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为研究对象,以运筹学、博弈论、库存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理论为依据,遵循“TPL评价与选择―VMI与TPL集成―利益分配机制构建―案例分析”这一逻辑主线展开研究,旨在构建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的理论框架,完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理论积累,同时为实业界推动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实践指导。
作者简介
李雷,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华南理工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桂林理工大学现代企业管理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服务管理。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项、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般项目1项,参与重量、省部级项目多项。以靠前作者身份在“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管理科学学报》《管理工程学报》《管理科学》《科研管理》等期刊公开发表和录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以靠前章=完成人身份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二等奖2项。担任《外国经济与管理》《财经论丛》期刊审稿专家。
杨怀珍,女,广西桂林人,东南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不错访问学者。现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项、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主持在研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项,参与重量、省部级课题多项。以靠前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al Science”、《运筹与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计算机工程与科学》等期刊公开发表和录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以靠前完成人身份获得广西自然科学很好论文二等奖、广西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很好论文三等奖等奖励10余项。担任《控制与决策》《工业工程》期刊审稿专家。
目录
第1章绪论001
1.1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002
1.1.1供应链的起源与发展002
1.1.2供应链的结构与特征003
1.1.3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流程005
1.2VMI模式006
1.2.1传统库存管理模式006
1.2.2传统库存管理模式在供应链环境下暴露出的弊端011
1.2.3VMI模式的定义013
1.2.4VMI模式的特征014
1.2.5VMI模式的实施步骤与基本原则016
1.3VMI&TPL模式018
1.3.1TPL与VMI集成的动因018
1.3.2TPL与VMI集成的可行性022
1.3.3VMI&TPL模式的优点025
1.4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026
1.4.1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的结构和特征026
1.4.2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的三大关键问题028
1.4.3研究目标032
1.4.4本书的研究框架与内容安排032
第2章TPL评价与选择035
2.1TPL的内涵与理论基础036
2.1.1TPL的内涵036
2.1.2TPL的理论基础036
2.2基于DEA的TPL评价与选择038
2.2.1DEA简介039
2.2.2TPL评价与选择的指标体系040
2.2.3算例分析042
2.2.4小结042
2.3基于ANP的TPL评价与选择043
2.3.1ANP简介043
2.3.2SD软件045
2.3.3TPL评价与选择的指标体系046
2.3.4算例分析048
2.3.5小结053
2.4基于DEA-ANP的TPL评价与选择053
2.4.1DEA、ANP的分析与比较053
2.4.2DEA-ANP两阶段模型简介054
2.4.3TPL评价与选择的指标体系056
2.4.4算例分析057
2.4.5小结060
第3章VMI与TPL集成061
3.1VMI与TPL集成的基本原则062
3.2VMI与TPL集成的过程063
3.3VMI与TPL集成的策略065
3.3.1分散协调型集成策略066
3.3.2集中控制型集成策略068
3.3.3两种集成策略的比较069
3.4VMI与TPL集成的支撑条件070
3.4.1契约070
3.4.2信息技术071
3.4.3供应链物流集成者的能力071
3.4.4物流运作规范072
第4章利益分配机制的相关变量和假设073
4.1变量说明074
4.2假设说明075
第5章分散协调型集成策略下的利益分配机制077
5.1研究情境078
5.2经济效果模型079
5.2.1实施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前的经济效果模型079
5.2.2  制造商、TPL与任意m个供应商联合实施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的经济效果模型081
5.2.3制造商、TPL与n个供应商联合实施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的经济效果模型085
5.3确定需求时基于Shapley值法的利益分配机制085
5.3.1Shapley值法简介086
5.3.2函数分析086
5.3.3利益分配机制的构建089
5.3.4算例分析093
5.3.5小结094
5.4确定需求时基于最大熵值法和正交投影法的利益分配机制095
5.4.1基于最大熵值法的利益分配机制的构建095
5.4.2正交投影法对利益分配机制的修正096
5.4.3算例分析098
5.4.4小结102
5.5随机需求时基于不对称Nash谈判的风险共担型利益分配机制102
5.5.1相关说明102
5.5.2供应链期望收益函数103
5.5.3“利益分享―批发价格”契约104
5.5.4基于风险共担的“利益分享―批发价格”契约105
5.5.5基于不对称Nash谈判的相关契约参数109
5.5.6算例分析111
5.5.7小结112
第6章集中控制型集成策略下的利益分配机制113
6.1随机需求时基于不对称Nash谈判的风险共担型利益分配机制114
6.1.1相关说明115
6.1.2供应链期望收益函数115
6.1.3利益分享契约116
6.1.4基于风险共担的“利益分享”契约118
6.1.5基于不对称Nash谈判的相关契约参数121
6.1.6算例分析124
6.1.7小结125
6.2随机需求时基于不对称Nash谈判与ANP方法改进的利益分配机制125
6.2.1相关说明126
6.2.2经济效果模型127
6.2.3基于不对称Nash谈判的利益分享契约128
6.2.4基于ANP方法改进的利益分配机制129
6.2.5算例验证132
6.2.6小结136
第7章分散协调型集成策略下的案例分析139
7.1案例背景140
7.1.1A公司概况140
7.1.2A公司库存管理现状141
7.1.3A公司库存存在的问题142
7.2实施流程和措施145
7.2.1实施目标145
7.2.2实施基础148
7.2.3实施准备149
7.2.4实施流程158
7.3实施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161
7.3.1实施效果评价161
7.3.2持续改进164
7.4案例启示165
7.4.1对A公司的启示165
7.4.2对供应商的启示166
7.4.3对TPL的启示168
第8章集中控制型集成策略下的案例分析171
8.1案例背景172
8.1.1S公司概况172
8.1.2S公司库存管理现状172
8.1.3S公司库存管理问题174
8.2实施流程和措施176
8.2.1实施目标176
8.2.2实施基础177
8.2.3实施准备179
8.2.4实施流程185
8.3实施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188
8.3.1实施效果定性评价188
8.3.2实施效果定量评价191
8.3.3持续改进195
8.4案例启示198
8.4.1对S公司的启示199
8.4.2对供应商的启示200
8.4.3对TPL的启示201
参考文献20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