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

“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

电影智取威虎山原著
  • 字数: 2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姚丹
  • 出版日期: 2011-05-01
  • 商品条码: 978730118866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9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革命中国”创造“无产阶级文学(文化)”的实践存在着两种路径。
一种坚持对工人、农民出身的作家的着意培养;一种坚持用无产阶级意识改造知识分子,使之创作合格的作品。《“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通过研究《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的生成,呈现了这两种路径探索过程中的种种艰难与所能抵达的高度。
《“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由姚丹著。

 
作者简介
姚丹,福建福州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著作有《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若干。 
目录
导言
一、“革命中国”的文学(文化)实践
二、通俗·表征

第一章 将“记忆”改写为“历史”——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写作
第一节 “真实”与“虚构”
第二节 “农军”作者的文化准备与“新人”想象

第二章 编辑齐力型塑“民族风格”——新中国文化领导权的一个侧面
第一节 “农军”能否思考“入学”问题
第二节 着力压抑欧化追求
第三节 “文字清洁工”和“思想把关”

第三章 批评的权力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规审视下的“新英雄”
第二节 批评的效果:编辑对权威批评的服从
第三节 被引导和被构造的“读者”

第四章 革命叙事的“民族化”、“文人化”诠释——话剧《智取威虎山》剧情模式的确立
第一节 话剧的总体设计
第二节 “民族化”的探索
第三节 “文人化”的无产阶级舞台形象

第五章 1950-1960年代初的改编
第一节 中的改编热
第二节 “侠”风还是“匪”气——电影《林海雪原》的改编

第六章 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创造“无产阶级文学(文化)”的另一种实践方式
第一节 江青与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艺术追求
第二节 暧昧多样的样板戏接受史
第三节 样板戏的意识内涵

第七章 历史与商业的“双刃剑”——电视剧《林海雪原》及其他
第一节 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
第二节 纪实小说《英雄杨子荣》

结语:“仇必仇到底”?
附录一 小说《林海雪原》部分原稿及修改实录
附录二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所藏部分档案摘录
附录三 八一电影制片厂所藏《林海雪原》部分档案摘录
附录四 曲波访谈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