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美食,祈祷,恋爱

美食,祈祷,恋爱

销量超一千万册的Eat Pray Love首次以原名出版,忠实原著0删节完整版,新增1000+处修订,《纽约时报》等50余家媒体力荐的“女性挚爱之书”,被《生活大爆炸》等美剧频繁提起。张德芬/伊能静/希拉里/奥普拉/李欣频等人力荐。
  • 字数: 258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作者: (美)伊丽莎白·吉尔伯特(Elizabeth Gilbert) 著;何佩桦 译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8-02-01
  • 商品条码: 978754048483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58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著的《美食祈祷恋爱》讲述了三十多岁的她从哭泣中醒来,发现一切都毫无意义。
漂亮的房子、体面的工作、温柔的丈夫、蒸蒸日上的事业、甚至盘中的美餐——都让她不知所措。
她从来没做过自己,一直都活在别人的羡慕和期许中。
一狠心,她从混乱中脱身。离婚、抑郁、失恋、落魄,在34岁那年,她终于踏上了寻找自己的旅途。
在意大利,她尽情享用美食、美酒和美景,收获最简单的快乐。
在印度,她每天静坐与冥想,与自己和解,灵魂就此重生。
最后在巴厘岛,她凭借一颗快乐又虔诚的心,找回自我,偶遇真爱,获得了身心平衡。
这是一个女人决定放弃一切,忠于自己的故事。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美国知名新闻记者、小说家、畅销书作家。曾是《纽约时报》《GQ》等杂志的资深记者,作品多次入围美国国家杂志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奖项。她撰写的回忆录《美食,祈祷,恋爱》一经出版,就高踞《纽约时报》畅销榜200余周,被《时代》杂志、奥普拉读书俱乐部和众多主流媒体力荐。出版十年,至今依然作为“女性阅读圣经”出现在各大书单上。
何佩桦,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硕士,曾任大学教师,现旅居北美,专事翻译。译有《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另类的出口》《西班牙星光之路》《游牧女之歌》《慢船到中国》《夜航西飞》等书。
目录
序言 第一〇九颗珠子
意大利——像吃东西那样说出来 三十六则追求享乐的故事
印度——恭喜认识你 三十六则追求信仰的故事
印度尼西亚——就连内裤里头也觉得不同 三十六则追求平衡的故事
后记 最后的感谢与确信
摘要
序言 第一〇九颗珠子 在印度旅游的时候——尤其在圣地和道场游览之时——你会看见许多人脖子上戴着念珠。而你也能看见许多老照片里的赤裸、瘦削、令人望而生畏的瑜伽士(或有时甚至是肥胖、和蔼可亲、容光焕发的瑜伽士)也戴着念珠。这些珠串称为“念诵謦(japamala)”。数个世纪以来,这些珠串在印度被用来协助印度教徒与佛教徒禅坐默祷时保持心神集中。一手握着念珠,用手指一圈圈捻弄——每复诵一次咒语,即触摸一颗珠子。中世纪的传教士向东方推进时,目睹人们手持这些“念诵謦”祈祷,颇为赞赏,于是把这个构想带回欧洲,成为玫瑰经念珠。传统的“念诵謦”串有一百零八颗珠子。在东方哲学家的秘教圈子里,认为“一〇八”是最吉祥的数字,这三位数是三的完美倍数,其组成部分加起来等于九,而九又是三的三倍。而“三”这个数字,自然代表了至高平衡,只要研读过三位一体或见过高脚凳的人,都深明其理。由于本书写的是我为追求平衡所做的种种努力,因此我决定赋予它以“念诵謦”的结构,将我的告白分为一百零八个故事(或珠子)。串联而成的这一百零八则故事,又分成三个段落:意大利、印度与印尼——即我在这一年追寻自我期间所造访的三个国家。这样的划分,意味着每个段落有三十六个故事,就个人层面而言很得我心,因为我正是在三十六岁时写下了这些文字。 趁我还没有开始深入讨论数字学这个主题,容我下个总结:将这些故事以“念诵謦”的结构串联起来,这个想法也颇让我开心,因为这显得很有组织性。真正的心灵探索,往往致力于建立系统化的原则。追求“真理”,并非某种在场人士皆可参加的愚蠢竞赛,甚至在这种人人都可以参与点儿什么的伟大时代也不是。身为探索者与写作者,我发现尽可能抓稳珠子不无助益,这让我的注意力得以更为集中于我想达成的目标。 每一串“念诵謦”都有一颗特殊、额外的珠子——第一〇九颗珠子——悬荡在第一〇八颗珠子串成的平衡的圆圈外头,像一个缀饰。我以为这第一〇九颗珠子是为了应急备用,就像漂亮毛衣的备用纽扣,或是皇家幼子,但它显然是有一种更为崇高的目的。 当你的手指在祈祷时接触到了这颗特殊的珠子,你应当暂停专注凝神的禅坐,而感谢你的老师们。因此,在本书开始之前,我在自己的第一〇九颗珠子这里暂停了一会儿。我向我所有的老师致谢,他们以各种奇特的方式出现在我这一年的生命之中。 我特别感谢我的印度导师,她是慈悲的化身,宽大地容许我在她的印度道场中学习。我也要借此机会说明,我所描述的印度经验,纯粹出自个人观点,而非以理论学家或者任何人的官方发言人的身份发言。因此我在本书中将不提及导师的名字——因为我无法为她代言。其实来自她的教诲言语,本身就是最佳代言。我也不打算透露她的道场名称与地点,这是为了让这所学校免于它不感兴趣、亦无力掌控的机构宣传事宜。 最后我要感谢的是,本书从头到尾零散出现的那些人物,因为种种原因,都非以原名示人。而我也决定更改我在道场遇见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印度人还是西方人的名字。这是为了尊重多数人之所以从事心灵朝圣,并不是为了往后成为书中人物之故(当然,除非他们是我)。关于这项我自己制定的匿名政策,只有一个例外。来自得州的理查德的确名叫理查德,也的确来自得州。我想要采用他的真名,因为他是我在印度生活期间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人。 最后,当我询问理查德能否让我在书中提及他从前吸毒、酗酒的往事时,他说有何不可。他说:“反正,我一直在想方设法如何告诉大家这件事。” 不过,首先让我们从意大利开始吧……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