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整齐划一到多样选择——课程改革发展之路

从整齐划一到多样选择——课程改革发展之路

  • 字数: 322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柯政 等 著
  • 出版日期: 2018-07-01
  • 商品条码: 978756757771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8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40年来,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从很初的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全部由国家统一定制,到不同学校学生可以进行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的选择;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选择主要体现在课程观、课程知识选择、课程知识组织传递、课程知识分配以及课程管理制度等五方面的变化上。正是这五方面的发展变化彰显了从中国中小学课程从整齐划一到多样选择的时代主题。
作者简介
柯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课程理论和靠前比较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著作多部。
目录
   章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课程改革的发展主线/1

节改革开放40年中国课程改革的方向、阶段与成就/3

一、素质教育是中国课程改革的旗帜和方向/4

二、40年课程改革的四个发展阶段/6

三、40年课程改革的主要成就/12

第二节从哪里开始:改革的起点及其历史形成/18

一、整齐划一的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和评价标准/18

二、整齐划一课程体系的历史形成过程/27

三、两套课程内容改革思路的形成与实验/39

第三节其他国家在干什么:同期进行的西方国家课程改革/45

一、国家权力越来越多地介入课程改革/46

二、市场竞争机制作为课程改革的杠杆/55

三、课程改革日益凸显核心素养/63

第二章

对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的认识逐渐深入/75

节课程是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重要载体:对课程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加深/77

一、课程作为教学科目:传统课程观的恢复/78

二、“搞好活动课”:把课外活动纳入课程体系/80

三、课程改革包括六大具体目标:“大课程”观确立/83

第二节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在“立德树人”工作中作用日益凸显/87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1978—1999年)/88

二、落实“三维目标”(1999—2012年)/92

三、落实“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2012—2017年)/99

第三节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对理想课程结构的认识日趋完整/103

一、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涌现:对“设置哪些课程”的认识不断提升/104

二、“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对“如何整体优化”的认识持续深化/109

第三章

全面发展、能力为重,持续优化课程知识结构/117

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间的联系/120

一、校本课程的设置让地方性经验成为课程学习内容/120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个人性经验进入学校课程提供了正式通道/127

三、强调课程“生活化”:日常经验越来越多地进入传统学科课程/130

第二节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现状/137

一、注重学科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138

二、通过主题教学把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139

三、综合课程的提出与发展/141

四、重庆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实践案例/145

第三节德智体美各方面教育协调发展的科目结构/147

一、最稳定科目的权重变化:语文、数学、政治/148

二、从“视情况开设”到必修:外语课程的变化/151

三、随时代发展不断变迁的科目:自然、劳动与音体美/155

四、各科目比例逐渐走向均衡/160

第四章

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163

节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课程内容选择性增强/166

一、“一纲一本”的教科书政策/167

二、“一纲多本”政策的出台与实施/168

三、“一纲多本”背景下的“部编教材”/170

第二节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自主空间扩大/171

一、“教学大纲”的改革与发展/172

二、只提教学建议的“课程标准”的出台/175

第三节设置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校教师课程管理权限提升/177

一、校本课程的提出让学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课程管理权/177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提出让教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课程创生空间/181

三、学校与教师成为重要的评估主体:学校与教师课程权的保障/186

第四节“教师的教学应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政策舆论不断鼓励/188

一、认可教师也是课程的开发者/189

二、鼓励教师从“教教材”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190

三、从“以教定教”逐渐转变为“以学定教”/192

四、从“防教师的课程”到“教师即课程”/193

第五节大力推动校本研修:鼓励教师生产和传播教学知识/195

一、“大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195

二、将教学研究纳入教师奖励与考核的参照标准/197

第五章

增强课程适应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201

节加强课程选择性日益成为改革的优先目标之一/203

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选择性的实践探索/205

二、普通高中课程逐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211

第二节“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语数外三科的发展历程/223

一、语文学科课程选择性的历史发展/223

二、数学学科课程选择性的历史发展/226

三、外语学科课程选择性的历史发展/231

第三节“保障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一校一地的改革实验/236

一、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探索:实现“一生一课表”/236

二、浙江省的探索:构建区域性的选择性课程/245

第六章

积极简政放权,探索科学的课程管理体制机制/253

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分级管理分工负责机制逐渐形成/256

一、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演变/256

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内权利主体多元/261

三、形成相对稳定的三级课程管理权利清单/265

第二节“必须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管理方式日益科学/272

一、社会力量逐步参与学校课程管理/273

二、抓大放小:建立了基于标准的管理机制/278

第三节“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教材管理不断发展完善/280

一、教材审定制的建立和完善/280

二、不断推动和完善教材多样化/285

第四节“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多把尺子衡量课程学习结果/291

一、从“全国一张卷”到“分省命题”:衡量主体的多样化/291

二、从“唯分数论”到“两依据一参考”:衡量内容走向多元化/294

主要参考文献/302

后记/30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