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幸福心理学/雷鸣

幸福心理学/雷鸣

  • 字数: 30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雷鸣,王琛编著 著
  • 出版日期: 2016-01-01
  • 商品条码: 978711151757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27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和培养人类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激发个人潜能,增强和提升个体幸福感的一门科学。了解和学习积极心理学反映了我们对积极人性和生活品质的追求。本书以积极、幸福、蓬勃为核心,围绕着“幸福感”,从增强和提升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视角构建了本书的框架和内容。本书概述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近况以及中西方文化对“幸福”的理解差异,阐释了中国人的“幸福观”和“幸福感”,从影响幸福感的七类因素(积极的情绪与体验、积极认知、积极人格、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组织与环境、压力的积极管理、积极改变)分别提出增强和提升幸福感的策略和方法。在本书之中融入了大量本土化的研究成果,罗列了当前校园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这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时代气息的积极心理学书籍。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编 积极心理学与幸福人生 第一章 积极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 我们都要积极、幸福与蓬勃/ 一、积极心理学的主题/ 二、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的品质和力量/ 第二节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二、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第二章 认识幸福/ 第一节 幸福观——人生观系统中有关幸福的思考/ 一、幸福观/ 二、中西方的幸福观/ 三、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幸福观/ 四、在生命意义视域中开展幸福观教育/ 第二节 幸福感——积极心理状态的反映/ 一、幸福感的内涵/ 二、幸福感的心理机制/ 三、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幸福无处不在:从情绪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到社会幸福感/ 一、幸福:从情绪幸福感到社会幸福感/ 二、幸福体验的整合/ 第二编 积极的情绪与体验 第三章 积极情绪/ 第一节 认识积极情绪/ 一、积极情绪与情感/ 二、积极情绪的生理基础/ 三、积极情绪的扩展—构建功能/ 四、积极情绪的获得与培养/ 第二节 几种典型的积极情绪/ 一、源自自我意识的积极情绪:自豪/ 二、体验他人痛苦的情绪:同情/ 三、称赞他人的情绪:钦佩/ 四、感谢他人的情绪:感激/ 第四章 积极的情绪体验与情绪的积极管理/ 第一节 积极的情绪体验/ 一、积极情绪体验的内涵/ 二、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途径/ 三、典型的积极情绪体验/ 第二节 情绪的积极管理:开启幸福人生/ 一、转移注意,关注当下/ 二、正面的认知重评,塑造积极心态/ 三、反应表达的抑制/ 第三编 积极的认知 第五章 积极认知铸就幸福人生/ 第一节 幸福人生就在转角处/ 一、改变人生的认知因素/ 二、认知的力量/ 三、对积极认知的认识误区/ 四、塑造积极的认知/ 第二节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与积极认知/ 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二、中国人的积极认知/ 第六章 积极认知: 生活满意度、 乐观与希望/ 第一节 生活满意度:对过去生活质量的积极评价/ 一、生活满意度就是对过去生活质量的积极评价/ 二、影响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因素/ 第二节 乐观:对当前困境的积极解释/ 一、你不知道的乐观/ 二、虚假的乐观:乐观偏差/ 三、乐观的最大敌人:悲观主义/ 四、成为一个“乐天派”的方法/ 第三节 希望:对未来的积极期望/ 一、展望未来的希望/ 二、希望的功能/ 三、小心希望的陷阱,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 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方法/ 第四编 积极的人格 第七章 积极人格特质与积极自我/ 第一节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人格/ 一、人格及其基本特征/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积极人格/ 第二节 构建积极心理资本,赢得未来/ 一、心理资本:中西方的比较/ 二、本土心理学视域下的积极人格/ 第三节 寻找内心强大的自己:积极自我/ 一、积极自我/ 二、构建积极自我的力量/ 三、从未来可能自我中探寻积极自我/ 四、从积极自我走向积极的自我同一性/ 第八章 压力应对人格与健全人格/ 第一节 压力应对人格/ 一、压力应对人格的内涵/ 二、几种压力应对人格/ 第二节 应对压力的积极人格:心理复原力/ 一、心理复原力的内涵与研究视角/ 二、心理复原力研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三、促进个体实现心理复原的机制/ 四、基于提升心理复原力的干预/ 第三节 创伤后的自我变化:创伤后自我成长/ 一、创伤后成长的内涵/ 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 三、增进创伤后成长的机制/ 四、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干预/ 五、创伤后成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第四节 幸福的保证:健全的人格/ 一、健全人格与健康人格/ 二、健全人格的养成对策/ 第五编 积极的人际关系 第九章 积极的人际关系及其构建/ 第一节 积极的人际关系与幸福/ 一、幸福之源:积极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重要的人际关系:亲情、师生情、友情、爱情/ 第二节 构建积极人际关系的方法/ 一、学会感恩/ 二、学会宽容与宽恕/ 三、学会信任/ 四、学会利他和助人/ 五、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中的嫉妒与妒忌/ 第十章 积极人际关系:学会表达爱/ 第一节 学会爱的能力/ 一、构建积极人际关系的源泉:爱/ 二、从“需要爱”到“表达爱”/ 第二节 寻找亲密的关系/ 一、为什么需要爱情/ 二、心理学世界里的爱情/ 三、恋爱中应该如何表达爱/ 第三节 积极的寝室人际关系/ 一、寝室人际关系与幸福/ 二、导致寝室人际关系困境的原因/ 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增强正能量,做“中国好室友”/ 第六编 积极的组织与环境 第十一章 营造成才的积极环境/ 第一节 积极的家庭/ 一、中国文化下的家庭/ 二、促进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因素/ 第二节 积极的学校/ 一、学校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二、积极的学校教育/ 三、积极的班级和寝室/ 第三节 积极的社会/ 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积极社会/ 二、衡量积极社会的指标:社会幸福感/ 三、构建积极社会的途径/ 第七编 压力的积极管理与改变 第十二章 压力的积极管理/ 第一节 认识压力/ 一、压力的实质/ 二、压力来源事件/ 三、压力带来的消极效应与积极效应/ 四、压力的生活价值/ 第二节 压力的有效应对/ 一、重构事件的积极意义/ 二、情绪的积极管理/ 三、积极的应对方式/ 四、自我的积极力量/ 五、有效的时间管理/ 六、积极的生活方式/ 七、身心放松的方法/ 第三节 压力的积极管理/ 一、好压力还是坏压力,关键在于认知/ 二、积极压力的特征/ 三、让消极压力成为积极压力/ 第十三章 积极的自我改变/ 第一节 改变赢得幸福人生/ 一、学会接纳改变/ 二、心理学视域中的改变/ 三、人人都有改变的内在力量/ 第二节 阻碍我们改变的因素/ 一、自我设限/ 二、惯性思维和行为/ 三、不确定带来的恐惧/ 四、非理性认知/ 五、功利心态/ 六、不恰当的应对方式/ 第三节 积极的影响:积极心理治疗/ 一、大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及其特点/ 二、积极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
摘要
前 言2000年,塞利格曼教授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杂志上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一文,倡导以积极的视角理解并诠释人类的本质与价值。这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挖掘人类自身积极力量的运动。这场改变以往心理学病理性研究取向的运动,恢复了积极心理现象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合法地位,得到学者、民众的普遍欢迎。最近几年,“幸福”一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交流中。我们经常会审视自己的生活 “幸不幸福”,看看别人的生活是如何“幸福”的。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幸福”为核心主题的积极心理学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心理学是一门让人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让社会更加和谐。当前积极心理学日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重视在生活中的应用,重视引导人们在生活中看到自己积极的一面,并力图挖掘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来解决现实困扰。积极心理学日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四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全球多个国家设立积极心理学课程;二是在积极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倡导幸福教育;三是在宣讲人类积极品质和美德的同时,重视本土化的积极品质;四是重视积极的心理干预与训练。这既是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也是现实的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西南交通大学率先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幸福心理学。作为一门课程,首先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因为教学内容既是课程的基本构成要素,又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但是相对于心理学的其他学科而言,积极心理学虽然正在蓬勃发展,但是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尽管“幸福”已经成为当前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和焦点,但这只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研究主题。凡是属于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都是积极心理学的主题。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积极心理学虽主题多样、成果丰富但内容略显凌乱的现状。经过三年的课程建设,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反思教学活动,我们认为,“幸福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在立足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满足学生内在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体现通识教育之义和本土化的特色;在具体积极心理品质的组织和编写中,注重实用性和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性,围绕着“What(内涵)、Why(机制)、How(方法)”组织教学内容。同时,增加国内学者本土化的研究成果,使本书的内容更具现实的针对性和中国特色。 本书的编写并非一蹴而就。除了梳理、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外,我们也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获得教育部一般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12YJC190014)、中央高校基本业务经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682013BR069)、四川省心理研究中心面上项目(CSXL-122006)、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面上项目(XLJKJY1412B)的支持。这些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也在书中有所体现。 本书主要有以下特色:第一,学生的视角。本书的内容、语言、案例都源自大学生的生活。他人的生活经验、看法虽然无法复制,但却是可以借鉴的。本书能够让大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类似的生活案例中看到生活中的阳光、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第二,本土化。本土化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与积极心理学的观念有机地结合,兼收并蓄,使得本书具有浓烈的中国特色,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内容。第三,现实的针对性较强。作者编写本书,不仅希望大学生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幸福,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而且希望能够通过本书找到适合自己的幸福方法。积极的情绪与体验、积极认知、积极人格、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组织与环境、积极的压力管理、积极的自我改变都是影响个人幸福体验的重要因素。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只要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幸福就会扑面而来。第四,从本书的立意来看,希望在正面引领大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基础上,让大学生能够思索“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引导大学生思考大学生活的意义、生存的目的和生命的价值,唤起大学生追求自我实现与完善的内在需求。 本书比较系统地整理了国内外最新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以积极、幸福、蓬勃为核心,围绕着“幸福感”,从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视角构建出写作框架和内容。具体来说,本书共分为七编十三章。第一编“积极心理学与幸福人生”概述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近况以及中西方文化对“幸福”的理解差异,阐释了中国人的“幸福观”和“幸福感”,希望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体验“幸福”。之后,分六编十一章,分别从影响幸福感的七类因素(积极的情绪与体验、积极的认知、积极的人格、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组织与环境、积极的压力管理、积极的自我改变)提出增强和提升幸福感的策略和方法。本书罗列了当前校园生活中存在的现实生活现象和典型事例,希望对大学生有所帮助和启发。雷鸣和王琛共同完成这部书稿的撰写,其中,雷鸣负责第一、二、四、五、七编共十章的撰写,王琛负责第三、六编共三章的撰写。最后由雷鸣进行统稿。 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积极心理学的著作,尤其是近五年的研究成果,以使全书的内容尽可能充实和新颖。在此,谨向这些令人崇敬的作者表达深深的敬意和衷心地感谢。同时,对未能一一注明具体名字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西南交通大学的大力支持,先后将“幸福心理学”列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程和通识课程建设项目,同时也得到了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领导、同事,峨眉校区心理咨询中心领导、同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特别感谢。感谢左婵媛、李亚莉、程爱洁、刘越、魏靖佳、董韦华青、周丹、黄明珠同学对文字的校对。感谢我们的家人,正是因为他们的理解、包容,在写作期间承担了大量的家庭琐事,才有本书的出版。 最后,衷心地希望大学生通过本书的学习,能够重新认识自己那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和活力的心灵,从积极的视角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困境,用积极的认知理解人生发展中的挑战,并在自我积极改变的动机推动下,塑造积极心态,铸就健全人格,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由于时间紧张,水平有限,本书在阐述和分析中难免会存在一些缺点、错误和疏漏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批评和指正。 编 者2015年10月25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