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介入公共领域的审美交流

介入公共领域的审美交流

对上海城市公共艺术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拓荒之作
  • 字数: 175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作者: 郭公民 著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7-05-01
  • 商品条码: 978755201967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3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公共艺术研究如今日渐成为重要的艺术学研究课题。本书以上海城市公共艺术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开埠、建国十七年、“”、新时期四个各有鲜明特征的历史阶段,在对各期主要作品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上海城市公共艺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公共性功能和公共意义指向,以及各方力量和公众在围绕作品展开的审美交流中传达出来的公共讯息与价值诉求,进一步揭示艺术公共性观念生成、嬗变并不断建构的历史脉络,将公共艺术的研究推进到文艺学、美学等研究的理论核心地带。本书借鉴艺术社会学、接受美学、公共空间研究、交往行为理论等学科成果,在填补上海城市公共艺术理论研究空白的同时,对当代文艺学、美学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
郭公民,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访问学者,湖州师范学院副教授,主攻艺术人类学、城市公共艺术与审美交流,独立主持承担的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和研究有关之课题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项、浙江省社科联课题1项。
目录
绪论001
一、城市公共艺术研究的缘起001
二、研究现状006
三、核心问题与核心概念016
第一章租界内外:殖民主义伪公共性与民族主义公共性041
第一节近代上海城市公共艺术的缘起及其早期发展脉络041
一、上海古代雕塑遗存041
二、鸦片战争后租界的纪念碑、雕像与建筑雕塑043
三、民族主义的公共纪念碑与纪念雕像053
第二节公共审美空间与公共生活空间的分离060
一、两类不同的公共空间与艺术功能的分殊060
二、公共空间的公众属性066
第三节公共纪念中的多重性交流070
一、殖民者的共同体认同与殖民政治的公共象征073
二、纪念碑中的民族国家的公共性089
三、小结098
第二章城市历史重构与社会公众的塑造100
第一节1949年至1966年上海城市公共艺术建设102
一、造像与毁像102
二、公共艺术题材与纪念内涵的转变107
第二节城市新历史的叙写与公众的塑造110
一、城市历史的公共记忆重建110
二、社会主义信仰对公众的塑造116
第三章“无产阶级革命”的公共艺术120
第一节“”时期上海的城市公共艺术122
第二节“”上海城市公共艺术的政治公共语境129
一、群众美术运动与公共艺术129
二、领袖与工农兵形象成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题材134
三、“”公共艺术交流中的视觉共识语汇135
第三节政治意识形态对公共性的形塑145
第四节“”上海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公”观念150
一、艺术中的“破私立公”152
二、“公共领域”中的艺术与审美夺权155
第四章新时期城市文化的多元公共性157
第一节上海城市雕塑规划与区域空间划分158
第二节历史传统的公共纪念162
第三节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形象的塑造168
第四节日常经验感知的公共交流173
第五节精英的文化身份认同181
小结186
结论193
附录:上海城市公共艺术年表(1855-2007)205
附图一:民国时期“大上海计划”大上海市中心行政区域平面图218
附图二:上海城市雕塑总体规划市域雕塑规划布局框架219
附图三:上海城市雕塑总体规划中心城雕塑布局框架220
附图四:上海城市雕塑总体规划中心城现状雕塑布点221
参考文献222
后记23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