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万历东征

万历东征

  • 字数: 425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柯胜雨 著
  • 出版日期: 2017-08-01
  • 商品条码: 9787302469858
  • 版次: 1
  • 开本: B5
  • 页数: 328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明朝万历年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于1592年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孱弱的朝鲜不堪一战,当时的国王李昖走投无路,被迫退往中朝边界的义州。为了复国,李昖力排众议,向宗主国万历皇帝乞援。万历皇帝乾纲独断,毅然决定派军入朝参战。经过七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抗日援朝战争的胜利,1598年日本侵略者被有效赶出朝鲜半岛。“万历东征”之后,德川家康趁乱崛起,吸取了侵朝惨败的教训,改变对外武力扩张的策略,积极拓展海外贸易。日本人长期深刻反省,再也不敢主动挑战业已形成的东亚政治秩序,从而保证了东北亚长达三百余年的和平安宁。
作者简介
柯胜雨,福建省作协会员,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任职于厦门市思明区闽台文化交流中心,2015年第五届厦门文学艺术奖获得者。已出版历史作品多部,主要有:《大唐帝国东亚战记》(山西人民出版社)、《大明帝国抗日史》(辽宁教育出版社)、《可爱的奸雄:曹操》(新世界出版社)、《卑微的智者:诸葛亮》(天津人民出版社)、《了不起的败国者:张居正和他的朋友们》(长篇历史小说,共三部,陕西人民出版社)、《夏商周通鉴》(齐鲁书社)等。
目录
序/Ⅰ
自序/Ⅲ
引子/001
第一章祸起关白/005
第一节关白的崛起/006
第二节遗恨聚乐城/008
第三节山雨欲来风满楼/012
第四节朝鲜辩诬/015
第二章壬辰倭乱/019
第一节暴风雨来临/020
第二节李昖的大决战/024
第三节兵败弹琴台/026
第四节悲壮的弃守/031
万历东征:1592—1598抗日援朝之战
第三章风雨飘摇/037
第一节王京沦陷/038
第二节龙仁之战与名帅李舜臣/041
第三节临津江溃败/045
第四节平壤沦陷/048
第四章出师援朝/055
第一节跨过鸭绿江/056
第二节祖承训轻敌惨败/059
第三节朝鲜王子的屈辱/062
第四节沈惟敬议和/065
第五节明神宗的东征大策/070
第五章光复平壤/073
第一节石星的计谋/074
第二节此汝曹封侯地也!/077
第三节平壤大捷/081
第四节明军风卷残云/090
第六章马失碧蹄/095
第一节碧蹄馆遇伏/096
第二节兵退四百里/102
第三节兵力悬殊的求和/105
第四节文臣主和,武官主战/110
第五节明军收复王京/114
第六节名护屋和谈/117
第七章关白封贡/123
第一节太阁的复仇/124
第二节东征军班师/129
第三节国王退位风波/132
第四节明廷封贡论战/137
第五节内藤如安入京/141
第六节撤兵假戏/145
第八章议和丑剧/149
第一节日军缓缓退兵/150
第二节沈惟敬请君入瓮/153
第三节李宗城逃跑/157
第四节渡海赴日/163
第五节太阁的荣耀/167
第九章丁酉再乱/173
第一节石星倒台/174
第二节李舜臣入狱/178
第三节明军再次援朝/183
第四节沈惟敬落网/186
第五节元均惨败漆川梁/190
第十章扭转乾坤/193
第一节傲慢的上将/194
第二节血染南原/198
第三节王京危急/202
第四节稷山大捷/204
第五节鸣梁的月夜/209
第六节九月狱案潮/212
第十一章喋血岛山/217
第一节杨镐南征全罗道/218
第二节决战前夜/221
第三节蔚山初捷/225
第四节风雨雪天战岛山/230
万历东征:1592—1598抗日援朝之战
第五节大撤退/235
第六节拯救大兵杨镐/242
第十二章决战三路/249
第一节明神宗调兵遣将/250
第二节关白之死/255
第三节邢玠的反击/259
第四节泗川旧城大捷/262
第五节董一元兵溃新寨/266
第六节陈璘猛攻顺天/270
第七节刘爽约/275
第十三章万世大功/279
第一节“关白先锋”丁应泰/280
第二节议和与逃亡/283
第三节露梁大捷/289
第四节歼荡穷寇/295
第五节重享和平/297
结束语/303
附录/307
附录一万历朝鲜战争大事记/308
附录二第一次侵朝战争日军战斗序列(公元1592年)/319
附录三第二次侵朝战争日军战斗序列(公元1597年)/321
附录四明神宗册封关白诏书(公元1595年)/322
附录五杨镐《与平秀吉书》(公元1597年)/323
附录六陈璘《祭李统制文》(公元1599年)/324
附录七古代计时名词对照/324
后记/326
摘要
不能忘却的正义之战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近年来,民间对于历史的“正说”呼声甚高,人们渴望了解历史真相。一些通俗史学的写手,纷纷投入到“正说”历史的行列。他们大力介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不乏自己动脚动手搜索证据,考订事实,打入史学堂奥。于是乎,涌起了一股小小的明史热。明史之所以热,可能因为某学者的引发,而其根本原因,则在于它回应了百姓的吁求。
明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 277 年漫长的历史,享誉世界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就足以否定历来对它一片漆黑的定论。每个朝代都有其兴起、发展、鼎盛、衰落的过程,都不是凝固不变的。一叶障目的观察,刻舟求剑的思索,都不能得到历史真相。观察历史需要多维视角,需要动态跟踪,需要小心的考订,需要精心拼接历史碎片。而深刻地理解历史,还需要古今贯通的眼光和广阔宏大的视野。在众多的明史读物中,不少作者把目光投射到万历朝,这其中号称怠政的明神宗直接指挥的一场战争在人们眼前渐渐清晰起来。这是一场改变日本历史走向,决定世界格局的战争。其影响至今仍在。但长期以来,它被人们淡忘了。也许,并不是有意淡忘,而是一个经过塑造的“反面”皇帝的浓重阴影,使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无论如何也突显不出来,即便偶有人提到它,也更多是从指挥失误、耗费银两、久战不决等负面方向着墨。至于改变日本历史走向、决定东亚政治版图等正面层面,都视而不见。反倒是直接受益者——朝鲜半岛(不分南北)曾经长期记得它:明朝对于朝鲜有救国之恩。受恩思报,明朝灭亡后,朝鲜朝野就呼吁建立祭祀仪礼,祭祀明朝皇帝,以表达感恩之情。他们高呼此“非但一国之大义,乃天下之大义;非但天下之大义,乃万世之大义也”。几经争论,终于在朝鲜肃宗三十年(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 年)在王宫内建立了“大报坛”,
为祭祀之所。对于祭祀对象曾经有三位人选,分别是明太祖、神宗和思宗三位,而最后确定只设“大明神宗皇帝位”。中国明朝为什么要出兵帮助朝鲜驱除日本侵略者?是什么样的理念在支持着它的行动?明朝的抗倭援朝,源于中国自古以来一贯的天下观,也源于继承此
天下观的明朝祖训。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说:“自古为天下主者,视天地所覆载,日月所照临,若远若近生人之类,莫不欲其安土而乐生……朕仿前代帝王治理天下,惟欲中外人民各安其所。”a中国认为它有责任维护天下秩序,以使“中外人民各安其所”。然而,明朝并不贪图得到回报,朝鲜对明朝的所谓“朝贡”,也仅在于表达诚意而已。明朝限定其“三年一朝,贡马五十匹”,不按时贡或所贡超额,均予退回。然而,万历年间的这场援朝抗倭战争,明朝是倾尽了举国之力。日本侵略者被赶回了老巢,明朝也元气大伤。史称“明朝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因而对神宗朝政批评尤厉。朝鲜君臣或许同样认为,“明朝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但他们深知,那是因为明朝在数年之久的抗倭援朝中消耗了国力。以神宗之主设于“大报坛”,数百年祭祀不绝,足见此事之刻骨铭心。明朝不惜以亡国为代价,维护天下正义,从而维护了和平也制约了日本历史的走向。然而其后的历史却一再重复。侵略者可能不会接受教训,但是渴望和平的人民却必须接受教训。对于侵略者的野心和蠢动要时刻警惕。但正义的伸张、和平的维护,是要以实力为后盾的。本书作者呕心沥血,拨开尘埃迷雾,展现了明朝抗倭援朝的这段历史。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段历史,记住历史的教训,为了正
义和和平!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