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没有烦恼的世界

没有烦恼的世界

● 读懂万经之王《金刚经》,领悟佛学终极智慧! ● 断除烦恼妄执,获得心灵自在! ● 用佛学智慧,还你一个没有烦恼的世界!
  • 字数: 28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 作者: 王觉仁 著 著
  • 出版日期: 2016-03-01
  • 商品条码: 97875182035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9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金刚经》是大乘佛学最有代表性的经典,自古以来便享有“经中之王、诸佛之母”的盛誉。《金刚经》记载了释迦牟尼的讲法实录,全文5100余字,字字蕴含佛法精髓,句句都是人生真谛。
《没有烦恼的世界:金刚经智慧课》是一本用佛学智慧启迪人生的佳作。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常常感受到种种压力、疲劳、挫折、迷茫,读一读佛学经典,通过《金刚经》所传达的智慧和真理,可以涤净心灵的种种染污和尘垢,开启本自具足的空性智慧,让心灵获得安宁自在,走进一个没有烦恼的世界。
作者简介
王觉仁,作家,影视编剧,传统文化研究者。18岁开始参究心性、修学佛法,对《金刚经》等大乘佛学经典及禅宗精神尤有深切体悟。行文流畅优美,思想独到深刻,说理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喜爱。迄今已出版作品400余万字,代表作《王阳明心学》《血腥的盛唐》(七册)常年位居当当网同类书畅销榜;独立原创60集电视连续剧《上官婉儿》及电影剧本多部。精研《金刚经》20余年,深知博大精深的佛学智慧乃当今国人心灵之亟需,读懂此经,便可勘破种种烦恼,获得自在圆满的人生。
目录
缘起 认识《金刚经》,开启你的无上智慧
第一课 生活即是修行,解脱就在当下
法会因由分第一 / 002
第二课 唤醒你的终极关怀
善现启请分第二 / 016
第三课 生命的真相
大乘正宗分第三 / 025
第四课 布施的智慧
妙行无住分第四 / 036
第五课 自性佛陀
如理实见分第五 / 047
第六课 解构:从一切幻相中出离
正信希有分第六 / 059
第七课 佛陀的慈悲
无得无说分第七 / 069
第八课 福德与功德
依法出生分第八 / 078
第九课 寂静的心
一相无相分第九 / 086
第十课 无所住而生其心
庄严净土分第十 / 095
第十一课 财布施与法布施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 106
第十二课 心灵的力量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 113
第十三课 佛法的“三观”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 122
第十四课 游戏三昧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 129
第十五课 行愿无尽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 141
第十六课 因果轮回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 149
第十七课 安住当下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 156
第十八课 佛法与科学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 167
第十九课 福慧双修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 178
第二十课 《金刚经》与中国禅(上)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 185
第二十一课 《金刚经》与中国禅(下)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 193
第二十二课 无得之得,无用之用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 200
第二十三课 离一切相,修一切善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 208
第二十四课 慈善的境界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 215
第二十五课 自性与真我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 220
第二十六课 如来的“颜值”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 227
第二十七课 中道智慧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 235
第二十八课 内在自由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 240
第二十九课 不来不去
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 / 248
第三十课 了无实体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 254
第三十一课 如是知,如是见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 261
第三十二课 存在的真相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 267
后记:在喧嚣的世界中寂寞修行
摘要
在喧嚣的世界中寂寞修行 指缝很宽,时光太瘦。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我们以怎样的姿势伸出手掌,也抓不住从指间缓缓漏过的生命的流沙。 蓦然回首,我已年逾不惑,学佛也已整整25年。 还记得18岁那年,我正痴迷于先锋文学,天天沉浸在苏童、格非、余华的小说世界中。有一天,一个也喜欢看书的朋友忽然问我:“想不想看佛教书?”我一听就笑了。我说我看上去像是迷信的人吗?朋友没笑,而是看着我,说:“你了解一下,看完再下结论。”我想了想,也对,要评价一样事物,你总得先了解它,否则你就无权开口。于是我说:“那行吧,你拿几本我看看。” 然后,我看了。 结果,我的一生就被改变了。 我不知道其他学佛的人都是出于怎样的因缘认识佛法的,反正我至今犹然记得,当我翻开人生中的第一本佛书,便发现了一件让我无比震惊的事——佛陀出家修道之前所痛苦和纠结的那些人生问题,几乎与我内心深处的种种困惑如出一辙! 跟同龄人比起来,我可能算是比较另类的早熟者。大概十三四岁的时候,一些与我年龄极不相称的异常沉重的哲学问题,就在我心中悄然滋生了。事后来看,那些问题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家境虽然不是很好,但总算吃得饱、穿得暖、上得起学。而且从小到大,我的生活经历跟所有人并没什么不同,各方面也都没遇到什么重大的变故。所以,如果有人问我为何那么小就纠结于此类问题,我也答不上来。我只能说:这些问题也许跟我的生活经历和外部环境无关,它们是植根于内心的。换句话说,那些早早就把我困扰得寝食难安的问题,或许是与生俱来的。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早熟”可以追溯到更小的时候,差不多是在学龄前。那时候,我们家住在一条大马路的边上,是那种现在早已绝迹的低矮的平房。马路斜对过,就是父母亲上班的工厂。那时的我大约四五岁光景,每天都会搬一只小凳子,呆呆地坐在家门口,看马路上车来车往、人来人往。当时我就对一件事感到很纳闷:这些大人整天跑来跑去、忙忙碌碌,到底在忙些什么呢?后来我跟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告诉我:大人们都得上班,干活挣钱,然后才有饭吃。我一听,不但没有释然,反而更加困惑:如果上班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活着,那么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活着又是为了挣钱吃饭? 当然,这样的表述方式是我长大之后整理的,小时候的我肯定问不出逻辑这么严谨的问题。但是,当时的我的确追问了类似的问题,至少大致是这个意思。我还记得,父亲听完就稍微有点不耐烦了。他说:人养咱,咱养人,人活着就是这样子,哪来那么多为什么? 父亲的意思是:上代人生养这代人,这代人又生养下代人,这是本来如此、天经地义的,有什么好问?问这些又有什么意思? 是的,也许这对父亲来讲不成问题,对世上的大多数人来讲也不成其为问题。但是,它对于我,却实实在在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不把它弄清楚我就没办法好好活下去的问题! 如今回头看,我应该是从童年时代起,就开始纠结于“人生的意义”这样“大而无当”的问题了。由于父亲没办法给我答案,身边的任何大人也都不能给我答案,所以,我只能自己去找书看。整个少年时代,我从通俗小说开始,很快就进入了纯文学的世界。我迷惘而焦灼的内心,总算在文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抚慰。我发现,每一位优秀的作家,都是一个神奇的“造梦师”,他能够用文字构筑起一个个奇妙的梦境,让你暂时告别喧嚣扰攘的尘世、忘却庸俗琐碎的现实,然后在其中愉快地徜徉,自由地呼吸。 然而,文学对我的意义似乎也仅止于此。它就像是心灵的麻醉剂,却不是粮食,更不是药物。它虽然可以暂时缓解我的焦虑和痛苦,却无法彻底治愈我的困惑和迷惘。直到18岁那年,也就是本文开头那一幕,我才终于发现,原来一直纠缠我的那些问题,也曾经深深纠缠过佛陀,也曾经让佛陀在好些年里食不知味、寝不安枕。 “轮回”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大容易接受的一种宗教观念,可奇怪的是,我今生第一次在佛书中看到这个说法的时候,就立刻深信不疑了。不仅如此,我甚至觉得:这就是我一直在苦苦寻觅的生命的真相。 关于生死的问题,从懂事的时候起,我就一直不相信常识和教育给我的答案:人生是一种纯粹偶然的存在,所以人一旦死亡,也就什么都没有了;生前是绝对的虚无,死后是彻底的虚无,中间这一小段人生,跟中大奖差不多,仅此一次,后会无期。 我不相信。是的,在我的记忆中,我似乎从来不曾相信过这种说法。相反,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总是隐隐感觉:我好像曾经在另外一个地方生活过,那里才是我的家,而眼前所见的这个世界,于我却是全然陌生的。学佛以后,我才知道,这或许就是佛教常讲的“善根”。我不敢肯定自己真有什么善根,但我却可以十分笃定地说:佛陀所讲的轮回以及他所证悟的生命真相,是和我内心的想法完全相应的。 相信轮回,同时相信佛陀所说的业力和因果,我也就弄清了“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随着学佛进程的深入,我逐渐建立起了一整套与一般人全然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此,我感觉自己的人生豁然开朗——因为从佛陀那里,我得到了一种无比强大的信念,并且获取了源源不绝的力量、勇气和希望。 学佛几年后,我开始深入研读一批大乘佛教经典,如《金刚经》《楞严经》《维摩经》《华严经》《法华经》等,同时阅读了以《六祖坛经》为代表的一些禅宗经典。这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金刚经》与禅宗。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阅读《金刚经》,大概只读到一半时,我就忽然感觉整个人空了,周遭的世界也空了,唯有经中的文字化成了一片光明,而我和世界,都瞬间融化在了光明之中。当然,现在看起来,当时的觉受,其实并不究竟,即并不完全符合佛法。这是因为,佛法的空性,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空,而是宇宙万有和我人生命当下的体性,是具足万法、能生万法的“胜义空”,是超越有无、断常、生灭、来去等一切二元对立的“第一义空”。不过,虽然当时的觉受不是很如法,但至少对我自己是一种很深的受用,也是一种稀有难得的体验。从此,我反复读诵《金刚经》,并尝试着将经中的义理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和修行中。于是,我感觉佛法的般若智慧渐渐融入了我的生命。时至今日,如果你问我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想,我应该能给出一个较为完整而清晰的答案了。 现在你面前的这本书,其实就是我的答案。 从孩提时代的困惑、迷惘、焦虑、痛苦,到今天的清醒、自在、从容、喜悦,我学佛25年所走过的既不平坦也不轻松的心路历程,都已经化成文字浓缩在了这本书中。当然,迄今为止我也仍然是一个红尘中人。我和所有人一样,有欲望,有烦恼,有习气,有各种或好或坏的情绪,也有各种或大或小的缺陷,更远远没有企及祖师大德们的解脱境界。所以,我写这本书,既不敢说是在弘扬佛法,也不敢在读者面前以布道者自居。我只是作为一个学佛时间相对较长、修行中遇到问题相对较多的人,在向大家袒露自己曾经有过(或者现在仍有)的迷情和执念,回顾自己曾经走过(或现在仍旧在走)的歧路与迷途,同时与大家分享一些个人学佛的感悟和心得,仅此而已。 如果说现在的我与从前的我真的有什么不一样的话,那或许也只是——从前的我,总会不自觉地被执著、贪婪、恐惧、患得患失的心态左右,因而总是在跟这个世界对抗、冲突、博弈;而现在,我已经能相对自觉地把控自己的心态,也已经能相对自觉地与佛陀证悟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真相和智慧相应。所以,今天我能比过去更多地体验到生命的意义,也更能感受存在本身的单纯、富足和美好。 尽管这个世界永远充满了诱惑,但是今天的我,却可以安住于自己的内心。 尽管这个世界永远喧嚣和扰攘,但是我的人生,却可以是一场寂寞而欢喜的修行。 生活在今天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得很忙、很累、压力山大。而现在,你却能够暂时放下周遭的一切,静下心来翻开这本书,我相信,你一定是宿世与佛法有缘的人。作为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金刚经》的义理,肯定比一般佛经艰深得多。正因为此,我才会在本书的很多地方一再指出:《金刚经》是佛教教育中的博士教材。严格来讲,这部经的目标受众,应该是学佛修行都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人。所以,假如你之前对佛法并没有太多了解,那么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一定会碰到很多障碍和困难。对此,你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倘若某些义理一时难以领会,你可以暂时放一放。过些日子,甚至几年之后,你回头再看,也许就会有所领悟。 写这本书,我有两个主要的动机: 第一,今日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剧烈的社会转型期,而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又出现了半个多世纪的断层。所以,今日国人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物质生活的压力,更面临着精神和心灵生活的失落与困顿。而思想博大、智慧精深的佛法,尤其是充满了救世利生之精神的大乘佛教,正可应对当下之需。因此,用现代人的思维和语言方式重新解读古老的佛经,以便于今日国人正确认识佛法、疗愈心灵疾患,就成了埋藏在我心中多年的一个夙愿。 第二,如前所述,我自己曾经是一个被生命问题困扰多年的人,是佛陀的智慧引领我走出心灵的黑暗,觉悟了宇宙和人生的真相。假如没有认识佛法,我不敢想象自己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我感恩佛陀,也感恩所有对我学佛有过帮助的古今高僧大德。知恩便要报恩,而报恩的最好方式,无疑就是尽我所能写一本书,让佛陀的智慧泽被更多的人。 最后,我还想感谢的,就是我的多年挚友陈益群先生。当年,就是他给了我几本佛教的小册子,才让我沐浴了佛法的光芒,并且多年来一直与我相互砥砺,才推动我走到了今天。此外,我也特别感谢本书编辑马占国先生,是他的辛勤付出,才让本书有了出版面世的机会。 人生在世,我们随时都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烦恼,但佛法告诉我们:烦恼即菩提。这当然不是说烦恼是不存在的,而是说烦恼本无自性——假如你将烦恼执为实有,那么它就会缠缚你,让你痛苦;而倘若你能运用佛法的智慧照破烦恼,那么当下你就能从一切缠缚中出离,从所有痛苦中解脱。 照破自己的烦恼,是为智慧;帮助别人断除烦恼,是为慈悲。惟愿一切众生,都能开启自性本具、不假外求的无上智慧,都能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利他精神,从而自在安详地生活在一个没有烦恼的世界上。 王觉仁 2015年11月于福建漳州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