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现代性图景与哲学的视界

现代性图景与哲学的视界

  • 字数: 23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庞立生 著
  • 出版日期: 2017-07-01
  • 商品条码: 978701017920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4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现代性处境的问题意识为牵引,以马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依据,以当代哲学与社会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未来趋向为线索,围绕现代性社会理论发展趋向、哲学观念的当代变革、辩证法的生存论态度、精神家园的当代建构、民族复兴的文化自觉等一系列内在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对“现代性图景与哲学的视界”进行了深刻的透视与批判性分析,提出了“走向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哲学之思”、“融入精神家园是马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与当代使命”、“澄明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等一系列重要命题和思想观点。
作者简介
庞立生,1971年生,山东郯城县人。现为东北师范大学马思主义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马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等,获评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很好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受聘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性社会理论、意识形态建设与当代精神生活问题。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现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出版《理性的生存论意蕴》《当代精神生活的物化问题及其批判》《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与方法》等学术专著,在《光明日报》《哲学研究》《现代哲学》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目录
第一章当代西方哲学与社会理论反思现代性的理路与趋向
一、从理性批判到社会文化理论批判的视域转换
二、现代性批判的全球化语境
三、对现代性的建设性重写
第二章现代性社会理论:经典传统与发展逻辑
一、现代性社会理论的思想传统
二、现代性社会理论传统的当代扩展
三、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批判传统及其思想效应
第三章现代性的变革与当代社会理论的发展趋向
一、寻求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性理解
二、强化社会理论的批判性和人文性向度
三、多元现代性的发展与新型现代性的建构
四、超越实证主义与非实证主义的二元对立
第四章转向生活世界的伦理学变革
一、当代伦理学变革的思想理路
二、伦理学变革的基本方向
三、伦理学如何转向生活世界
第五章“哲学的转向”与哲学观的当代变革
一、哲学观变革与现代性司题
二、哲学转向的三重向度
三、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第六章布迪厄与马克思:社会实践理论的契合与分野
一、作为社会理论起点的实践概念及其万法论取向
二、阶级与资本:对社会生活结构的实践论分析与批判
三、马克思与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比较的启示
第七章阿伦特与马克思:劳动理论的现代性批判意蕴
一、劳动观与劳动论题
二、马克思劳动理论作为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独特视域
三、马克思与阿伦特劳动理论的不同归宿
第八章当代辩证法的生存论态度与人文旨趣
一、人的生命本性和生活活动:辩证法的人学根基
二、人的生存的理性态度:辩证法敞开的人生态度
三、时代精神状况:知性的对立与存在的焦虑
四、当代辩证法的价值旨趣:挺立个体内在超越的精神生活
第九章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发展问题
一、哲学发展的个性化趋向
二、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到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追求
三、超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哲学个性化发展的思想前提
四、深度对话:当代中国哲学个性的生成之路
第十章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嬗变与发展态势
一、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分化流变与理论性质
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谱系与理论形态
三、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态势
第十一章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
一、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问题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
三、社会主义运动及其实践模式的反思
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国意义与中国意识
第十二章“哲学的终结”与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哲学之思
一、“语言转向”与“哲学的终结”
二、“哲学的终结”与哲学观的当代变革
三、当代哲学自我形象的重塑——走向后哲学文化?
四、走向后形而上学时代的体验之思
第十三章历史唯物主义与精神生活的现代性处境
一、精神生活的自然主义与超验主义传统
二、精神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三、历史唯物主义对精神生活现代性状况的批判
四、历史唯物主义与精神生活物化处境的扬弃
第十四章精神生活的物化与精神家园的当代建构
一、精神生活的物化:“物化时代”的消极历史效应
二、精神生活物化困境的超越与扬弃
三、文化自觉与精神家园
四、融八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与当代使命
第十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明教养
一、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的文明教养与思想张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的价值自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敞开种新的文明类型的哲学实践
第十六章民族复兴的文化自觉与哲学憧憬
一、文化自觉:反省与厘清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础
二、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家园的生命根基
三、时代的“言外之意”与民族复兴的哲学憧憬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