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世纪的秋天

中世纪的秋天

  • 字数: 34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荷)赫伊津哈 著;何道宽 译 著
  • 出版日期: 2010-02-25
  • 商品条码: 9787563376476
  • 版次: 0
  • 开本: 32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卖点 1.本书作者为欧洲文化史尤其是荷兰文化史的权威,其著作经久不衰,中译者也为国内著名的文化史、传播学学者,原作优秀译本出色,可以说是该书的显著特点。 2.本书为第一次以全本形式出现的中译本,收入了原作完整内容,包括参考文献、索引等,比较之前所出版的节选本内容更丰富也更能表现原作所想表达的精髓。 3.该书研究14世纪和15世纪的欧洲文化史,并以北欧的法国和与荷兰文化为重点,娓娓道来,视野开阔,文字通俗易懂,却不乏独特的学术见地,并配有40余幅插图以丰富阅读。
内容简介
《中世纪的秋天》研究14世纪和15世纪的欧洲文化史,以北欧的法国和与荷兰文化为重点,描绘欧洲基督教文化在古典文化、人文主义中的自我更新。重点展示骑士精神、宗教生活、爱情与色情、死亡的恐惧、文学与艺术;重中之重是文学与艺术的赏析、比较、评述;亮点有多彩的生活画卷、璀璨的群星、传世的作品和死亡的幻象。 这段时间的欧洲社会风云激荡,十字军东征尚未收场 神秘主义蛊惑,人文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滥觞,宗教改革酝酿,这是一个历史大变动的时期。 本书重点展示骑士精神、宗教生活、爱情与色情、死亡的恐惧、文学与艺术;重中之重是文学与艺术的赏析、比较、评述;亮点有多彩的生活画卷、璀璨的群星、传世的作品和死亡的幻象。 本书将论辩置入事实的陈述和作品的分析中,读者可以鉴赏到40余幅图和数十部诗文著作,了解到那并不“黑暗”的中世纪末期的文明。作者的结论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并非黑白分明的两个时期,文艺复兴在中世纪中萌芽,中世纪孕育了古典主义、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北欧的文艺复兴有别于南欧即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中世纪的秋天》是欧洲文化史的经典之一,开拓了中世纪研究一条崭新的道路。
作者简介
◆作者 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945)是荷兰历史学家、文化学家。攻读印欧语-日尔曼语语言学,1897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在荷兰和德国的莱顿大学、格罗宁根大学、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大学执教,曾任莱顿大学校长;二战期间对法西斯占领者持严厉批判态度,1945年荷兰解放前夕被迫害至死。 他擅长印欧语文学、欧洲文化史、比较语言学和比较文化,代表作有《中世纪的秋天》、《游戏的人》、《伊拉斯谟传》、《明天即将来临》、《文明复活的必要条件》、《愤怒的世界》、《17世纪的荷兰文明》、《文化史的任务》、《历史的魅力》、《痛苦的世界》等。他在世时已经成为欧洲文化史尤其是荷兰文化史的权威。他的著作经久不衰,《中世纪的秋天》、《伊拉斯谟传》和《游戏的人》均已在国内出版,而且《游戏的人》已经有三个译本问世。他在中国学界的影响还在上升。 ◆英译者 罗德尼•佩顿(Rodney J. Payton),芝加哥大学教授,著有《但丁〈地狱〉读者指南》,译著有《中世纪的秋天》。 乌尔里希•马米奇(Ulrich Mammitzch,1935-1990),芝加哥大学教授,著名的佛教艺术家和文学家,译著有《中世纪的秋天》《中国历史:从史前到清代》。 ◆中译者 何道宽,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政府津贴专家,曾任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翻译协会高级顾问,从事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20余年,著译近800万字。著作有《中华文明颉要》(汉英双语版)、《创意导游》(英文版)。译作30余部,要者有《思维的训练》、《裸猿》、《文化树》、《超越文化》、《理解媒介》、《麦克卢汉精粹》、《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传播的偏向》、《帝国与传播》、《手机:挡不住的呼唤》、《真实空间:飞天梦解析》、《麦克卢汉书简》、《传播与社会影响》、《新政治文化》、《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模仿律》、《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等。长期在学术报刊上发表一系列专业论文,要者有《比较文化之我见》、《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崇“二”的心理定势》、《试论中国人的隐私》、《论美国文化的显著特征》、《论非言语交际》、《比较文化的新局面》、《水向高处流》、《媒介即是文化——麦克卢汉媒介思想述评》、《麦克卢汉在中国》、《和而不同息纷争》、《媒介革命与学习革命》、《多伦多传播学派的双星:伊尼斯与麦克卢汉》、《天书能读:麦克卢汉的现代诠释》、《麦克卢汉的学术转向》、《我们为什么离不开纸媒体和深度阅读:从纸媒体阅读到超文本阅读》、《异军突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一》、《媒介环境学辨析——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二》、《媒介环境学的思想谱系——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三》、《三代学人的薪火传承——媒介环境学评论之四》、《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命题、源流与阐释——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五》、《破解史诗和口头传统之谜——评析》等。
目录
中译者序 英译者序 荷兰文第一版、第二版序 德文版序 第一章 生活的激情 第二章 渴望更美好的生活 第三章 骑士的英雄梦 第四章 爱情的形式 第五章 死亡的幻象 第六章 宗教生活描写 第七章 虔诚的人格 第八章 宗教激情与宗教幻想 第九章 象征手法的式微 第十章 想象力的衰竭 第十一章 实践中的思想形式 第十二章 生活中的艺术 第十三章 美术与文学 第十四章 新形式的来临 参考文献 索引 中译者后记 中译者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