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端射天线

端射天线

  • 字数: 366.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作者: 薛正辉,刘姜玲,曹佳 编著
  • 出版日期: 2015-09-01
  • 商品条码: 978712126944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0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作者从“十五”计划以来开展端射天线及阵列研究的系统总结,主要面向从事雷达、通信、遥感遥测、电子对抗等领域中天线理论与技术研发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也可供更广泛的电子信息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
根据作者多年来开展相关研究的认识与体会,端射天线及阵列是一类很好独特的天线类别,从功能上有可能满足一些其他类别天线无法满足的需求,特别适合在高速移动载体上和对低剖面、低轮廓要求迫切的应用场合,因而有很好大的应用前景。端射天线的研究和应用虽然起源较早,但由于其固有特性的限制,在满足一般天线应用场合需要方面存在不足,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层面的发展还远不如人意,也远未成熟;在应用层面上,相比于口径天线等类型的侧射天线,更是远没有达到广泛、普及的程度。尤其在端射天线阵列方面,它的组阵机理、单元互耦、阵中单元特性变异、电扫描原理及性能变化等基础问题都存在区别于侧射阵列的特殊性,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学术界几乎都还没有开展过系统深入的研究,或者是正在开展研究而没有全面公开。它的单元选择、组阵形式、馈电和波束控制等工程问题就没有成熟的、可供直接应用的技术体系。这也是作者所在单位和课题组从“十五”计划开始开展这方面深入研究的出发点。
作者简介
薛正辉,1992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刘姜玲,2000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获电气技术专业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获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曹佳,2004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学士学位。目前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攻读工学博士学位。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端射天线的基本概念
1.1.1 端射天线的概念
1.1.2 端射天线研究的基本问题
1.2 端射天线的历史与发展
1.2.1 端射天线的研究历史
1.2.2 端射天线的应用情况
1.2.3 端射天线研究与应用的展望
1.3 本书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端射天线的基本原理与特性
2.1 辐射源实现端射的基本原理
2.1.1 基本线源的辐射
2.1.2 端射的汉森-伍德沃德条件
2.2 慢波天线的端射
2.2.1 慢波天线的相关概念
2.2.2 表面波天线
2.3 具有慢波特性的端射阵列
2.3.1 均匀端射线阵
2.3.2 非均匀端射线阵
2.3.3 端射线阵的综合
2.4 具有慢波特性的端射单元结构
2.4.1 介质杆天线
2.4.2 波纹杆天线
2.4.3 缝隙波导天线
2.4.4 轴向模螺旋天线
2.4.5 八木-宇田天线
2.4.6 对数周期振子天线
2.5 端射天线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2.5.1 端射天线的平板装配问题
2.5.2 端射天线的共形问题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八木类型端射天线单元研究
3.1 八木类型端射天线单元研究的基本问题
3.2 八木类型端射天线单元的辐射模型
3.2.1 感生电动势法建立的八木天线方向图的数学模型
3.2.2 Hallen方程法建立的八木天线方向图的数学模型
3.3 八木类型端射天线单元的几何结构对其辐射特性的影响
3.3.1 振子数目对天线辐射特性的影响
3.3.2 振子间距对天线辐射特性的影响
3.3.3 引向振子长度对天线辐射特性的影响
3.3.4 振子半径对天线辐射特性的影响
3.4 八木类型端射天线单元的频带特征
3.4.1 振子数目对天线频带特性的影响
3.4.2 振子间距对天线频带特性的影响
3.4.3 引向振子长度对天线频带特性的影响
3.4.4 振子半径对天线频带特性的影响
3.5 八木类型端射天线单元的表面波特征
3.5.1 八木结构的慢波性质
3.5.2 八木结构慢波相速度的解析模型
3.5.3 八木结构慢波特性与天线方向性关系
3.5.4 八木天线中的慢波结构
3.5.5 八木天线的表面波结构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平板类型端射天线单元研究
4.1 平板端射天线单元的辐射特性
4.1.1 平板端射天线的结构
4.1.2 平板端射天线的矩量法辐射模型
4.2 平板端射天线单元的几何结构对其辐射特性的影响
4.2.1 振子数目对天线辐射特性的影响
4.2.2 振子间距对天线辐射特性的影响
4.2.3 引向振子长度对天线辐射特性的影响
4.2.4 振子半径对天线辐射特性的影响
4.2.5 平板尺寸对天线辐射特性的影响
4.3 平板端射天线单元的频带特性
4.3.1 振子数目对天线频带特性的影响
4.3.2 振子间距对天线频带特性的影响
4.3.3 引向振子间距对天线频带特性的影响
4.3.4 振子半径对天线频带特性的影响
4.3.5 平板端射天线增益与频带的关系
4.4 平板端射天线单元的表面波特征
4.4.1 平板端射天线单元的慢波相速度特征
4.4.2 平板端射天线单元的表面波结构
4.5 高方向性平板端射天线单元的研究
4.5.1 平板端射天线单元实现高方向性的基本问题与设计原则
4.5.2 20元振子平板端射天线单元
4.5.3 37元振子平板端射天线单元
4.5.4 86元振子平板端射天线单元
4.5.5 120元振子平板端射天线单元
4.5.6 端射单元天线研究总结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常规平板端射阵列天线研究
5.1 平板端射天线单元的常规边射组阵
5.1.1 平板端射天线边射组阵的形式与问题
5.1.2 高方向性平板端射天线的边射组阵
5.1.3 中低方向性平板端射天线的边射组阵
5.2 平板端射天线单元的常规端射组阵
5.2.1 平板端射天线单元端射组阵的基本形式与性能分析
5.2.2 不同振子数平板端射天线单元的端射组阵问题
5.2.3 平板端射天线单元在端射阵中的工作状态
5.3 平板端射天线单元的平面组阵
5.3.1 平板端射天线单元平面组阵的一般形式及实例
5.3.2 平面组阵的新设想
5.4 平板端射阵列天线幅相加权的探索
5.4.1 平板端射阵列天线的幅度加权与副瓣控制的实例
5.4.2 平板端射阵列天线的相位加权与电扫描的实例
5.4.3 平板端射阵列与传统侧射阵列幅相加权的比较
5.5 组阵条件下平板端射天线的单元间耦合
5.5.1 组阵条件下天线单元间耦合效应的解释与分析方式
5.5.2 端射组阵条件下的平板端射天线耦合分析
5.5.3 边射组阵条件下的平板端射天线耦合分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数字平板端射阵列天线研究
6.1 数字端射阵列基本原理
6.1.1 阵列信号处理原理
6.1.2 正交信号模型
6.1.3 波束综合原理
6.1.4 阵列相移分析
6.1.5 正交激励数字波束形成
6.2 常规数字平板端射天线单元组阵
6.2.1 常规数字平板端射阵列方向图
6.2.2 常规数字平板端射阵列综合
6.3 多发多收数字平板端射天线单元组阵
6.3.1 多发多收数字平板端射阵列方向图
6.3.2 多发多收数字平板端射阵列综合
6.3.3 4发8收数字平板端射天线单元组阵实例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